神经性尿频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尿频是儿童中常见的以尿频为主要表现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心理因素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有关,诊断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鉴别需区分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治疗包括心理干预(家长引导、行为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当饮水),家长对儿童应充分理解耐心,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促进恢复。
一、定义与表现
神经性尿频是一种以尿频为主要表现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中。主要表现为孩子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尿量较少,白天尿频症状较为明显,夜晚睡眠后尿频症状减轻或消失。例如,正常同龄儿童每天排尿次数相对稳定,而患有神经性尿频的儿童可能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去排尿,每次尿量可能只有几滴。
二、可能的发病原因
1.心理因素
生活环境变化:儿童如果处于新的生活环境,如刚入学、搬家等,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控,从而引发神经性尿频。比如,刚入学的孩子可能因为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心理压力增大,出现频繁排尿的情况。
受到惊吓或精神刺激:突然的惊吓,如看到恐怖的场景、被大声呵斥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神经性尿频。例如,孩子在玩耍时突然被一只大狗惊吓到,之后可能会频繁去厕所排尿。
2.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儿童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对排尿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当受到上述心理等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尿频症状。比如,幼儿时期大脑对排尿中枢的调节功能还不完善,当有外界因素刺激时,就容易出现神经性尿频。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家长孩子的发病情况,包括尿频出现的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以及孩子近期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等。通过这些信息初步判断是否为神经性尿频。
体格检查: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泌尿系统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如尿道炎、膀胱炎、尿路结石等导致的尿频。例如,检查孩子的尿道口是否有红肿、尿液常规检查等。
尿常规等辅助检查:进行尿常规检查,查看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情况,进一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如果尿常规结果正常,而孩子有典型的尿频表现,就需要考虑神经性尿频的可能。
2.鉴别诊断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除了尿频外,还常伴有尿急、尿痛,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等表现,与神经性尿频有明显区别。
糖尿病:糖尿病患儿也会出现多饮、多尿的症状,但糖尿病患儿的尿量一般较多,且伴有口渴、消瘦等表现,通过血糖检测等可以进行鉴别。
四、治疗与干预措施
1.心理干预
家长的引导: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安抚,帮助孩子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例如,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对尿频的注意力,让孩子放松心情。
行为疗法: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比如,可以让孩子在想排尿时尝试忍耐一会儿,然后逐渐增加忍耐的时间,通过正强化的方式,当孩子能够延长排尿间隔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排尿习惯。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调节,对改善神经性尿频有帮助。例如,让孩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形成良好的生物钟。
适当饮水:指导孩子适当饮水,避免过度限制饮水导致孩子因口渴而频繁要求排尿,但也不要让孩子一次性大量饮水。一般可以遵循少量多次饮水的原则,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
五、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儿童神经性尿频,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耐心。要避免责备孩子,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压力的因素并加以消除。同时,要按照上述的治疗与干预措施,逐步帮助孩子调整,促进孩子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孩子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