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和肩周炎的区别
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病理、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肩袖损伤由肌腱外伤或劳损致部分或完全断裂,好发40岁以上特定人群,症状有肩部渐重疼痛、活动受限等,检查有特殊试验及影像学手段,轻时保守重时手术;肩周炎是肩关节囊等慢性特异性炎症致粘连,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症状为疼痛渐重、活动受限渐甚,检查有活动受限等表现,早期保守后期严重可手术。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肩袖损伤: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肩袖损伤是这些肌腱发生损伤,多因外伤(如跌倒时肩部着地、上肢外展受伤等)或慢性劳损导致肌腱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病理基础是肌腱的结构性破坏。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经常从事肩部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男性相对更易因外伤等因素发生肩袖损伤。
2.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旧称冻结肩,病理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逐渐限制肩关节活动。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发病率略高,与内分泌变化、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比如长期伏案工作、肩部活动少突然过度活动等情况易引发肩周炎。
二、症状表现
1.肩袖损伤: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多为逐渐加重的疼痛,夜间疼痛较为明显,疼痛可放射至上臂。同时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上举、外旋动作受限为主,但早期部分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不明显,随着损伤加重活动受限逐渐显著,且在活动时可能会出现肩关节卡顿、弹响等情况,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萎缩,尤其是肩袖损伤时间较长的患者。
2.肩周炎:典型症状是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疼痛范围较广,可涉及肩前、肩后、肩外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刀割样痛,夜间疼痛显著,可影响睡眠。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早期是外旋、外展活动受限,后期可发展到内旋、内收等活动均受限,严重时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都受到明显影响,一般无明显肌肉萎缩表现,但病程较长者可能会有肩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三、体征检查
1.肩袖损伤:体格检查时,肩袖损伤相关的特殊试验阳性率较高,如肩袖撞击试验,患者上臂被动前屈上举时可诱发肩部疼痛;Jobe试验(空罐试验),患者上肢外展90°、前屈30°,拇指向下,检查者给予阻力,若患者不能对抗阻力且出现疼痛或力量减弱提示肩袖损伤;超声检查或MRI检查可明确肩袖损伤的部位、程度等情况,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MRI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肌腱的损伤状况。
2.肩周炎:体格检查可见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以外旋、外展、内旋、内收受限明显,“4”字试验阳性,肩周可有压痛,多在肩关节周围的喙突、肩峰下、肱骨小结节等部位有压痛,肩关节造影可发现关节囊挛缩、容量减小等情况,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能会出现肩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1.肩袖损伤:对于轻度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肩部制动(如使用三角巾悬吊)、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塞来昔布等,但需遵循药物使用基本规则,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对于严重的肩袖损伤,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而定。年轻且损伤较轻的患者经规范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好,老年患者可能恢复较慢且易出现并发症。
2.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功能锻炼(循序渐进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锻炼,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功能锻炼需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药物治疗(同样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后期若肩关节粘连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松解,如肩关节镜下松解术等。肩周炎患者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病情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康复周期相对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