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有什么区别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病程短,由病毒、细菌感染或环境因素引发,有相应症状、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长,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等因素引起,有其症状、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两类咽炎在定义、病程、症状、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病程
1.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常因病毒、细菌感染,或受环境因素(如高温、粉尘、烟雾等)刺激引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中过度用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易患。
2.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常超过3个月。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分泌物刺激、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引起,成年人相对多见,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或用嗓过度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二、症状表现
1.急性咽炎:起病较急,患者常先有咽部干燥、灼热感,随后出现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可伴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局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急性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儿童患者可能因高热出现惊厥等表现,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
2.慢性咽炎:症状相对较轻且持续时间长,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痒感等,患者常需频繁清嗓,可伴有轻微咽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黏膜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呈颗粒状隆起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咽部不适,需家长留意其日常行为变化。
三、病因差异
1.急性咽炎:
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通过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感染,如儿童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易相互传染。
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多在全身抵抗力减弱时由口腔定植菌乘虚而入引发感染。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粉尘多、化学物质刺激的环境中,如教师、歌手等用嗓过度人群及工作环境不佳者易患。
2.慢性咽炎:
局部因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是最主要原因;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如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慢性扁桃体炎等咽部邻近器官的炎症波及咽部。
全身因素:患有贫血、消化不良、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咽部长期充血、抵抗力下降而发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患全身性疾病概率相对较高,更易引发慢性咽炎。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过烫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反复刺激咽部黏膜,增加慢性咽炎发病风险,中青年人群中因不良生活习惯患病者日益增多。
四、诊断方法
1.急性咽炎:主要依据病史(如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典型症状(突发咽痛等)及局部检查(咽部急性充血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咽拭子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儿童诊断时需结合其发热等全身表现综合判断,避免延误治疗。
2.慢性咽炎: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病程超过3个月、相关局部及全身因素)、咽部局部检查(黏膜慢性充血等体征)来诊断,需排除咽部肿瘤等其他器质性病变,可借助喉镜等进一步明确咽部情况,老年人诊断时要注重排查全身潜在疾病对咽部的影响。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咽炎:
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可自行恢复,若症状较重可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缓解症状。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细菌感染: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环境因素相关: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2.慢性咽炎:
消除病因:积极治疗鼻腔、鼻窦、扁桃体等原发病,戒烟戒酒,改善不良饮食习惯。老年人要在家人协助下逐步改善生活习惯,中青年人群需自觉调整生活方式。
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或局部喷用西瓜霜等药物缓解症状。
中医中药:部分中药制剂对慢性咽炎有一定疗效,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但需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用药时要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