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临床表现有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等检查;治疗有一般支持等原则;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是我国肝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不同,儿童感染肝炎病毒后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成年人中,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熬夜等)者感染肝炎病毒后更易引发严重病变导致肝功能衰竭。
2.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在常规剂量下就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有差异,比如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引发肝功能衰竭;有特定基础病史(如肝脏基础疾病等)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风险更高。
3.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病因,男性相对更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病逐渐进展为肝功能衰竭,因为男性在饮酒量等方面可能相对更易达到损伤肝脏的程度,而且长期饮酒对肝脏的损害存在个体差异,与个人的代谢等因素有关。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紊乱攻击肝脏导致,不同性别发病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肝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进展可能有差异。
5.其他:如中毒(误食毒蘑菇等)、严重创伤、大手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妊娠期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发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时易出现肝功能衰竭,对母婴健康威胁极大。
三、临床表现
1.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不同病情程度黄疸深浅不同,病情越重黄疸可能越深,且进展较快。
2.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等原因导致,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肝性脑病: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表现,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阶段,早期可能有性格改变、睡眠颠倒等,随着病情进展意识障碍逐渐加重。
4.腹水: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等,是由于肝脏合成蛋白功能下降、门静脉高压等多种因素导致。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可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胆红素显著升高。
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等变化,帮助判断肝脏病变情况。
3.肝性脑病评估:通过神经精神系统检查等评估是否存在肝性脑病及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病因治疗:如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血液净化等方式清除体内毒素、补充凝血因子等,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
4.肝移植:对于终末期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肝功能等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肝功能衰竭情况危急,需要多学科协作救治,既要考虑孕妇的病情治疗,又要尽量保障胎儿的安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各种治疗措施对母婴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肝功能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各脏器功能,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手段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脏代谢及整体耐受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