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的患者有什么症状
骨不连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活动时加剧,休息不消失,因断端摩擦刺激神经,老年患者尤甚)、局部肿胀(因血肿吸收和炎症消退受阻,开放性骨折患者更严重持久)、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阻碍愈合,年轻好动患者概率高)、肢体畸形(长期骨不连致骨折部位移位成角,儿童患者畸形可能加重)、功能障碍(因多种症状影响肢体活动,对运动员等影响大),同时针对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给出了相应注意事项。
一、局部疼痛
骨不连患者常出现骨折部位的持续性疼痛,这种疼痛在活动时会加剧,休息后可能稍有缓解,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骨折断端未愈合,在肢体活动或受力时,断端相互摩擦、刺激周围神经组织,从而引发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活动。例如,一些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骨折后骨不连导致的疼痛可能更为明显,且疼痛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二、局部肿胀
骨折部位可存在长期不消退的肿胀。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同时软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产生渗出。正常情况下,随着骨折愈合,血肿会逐渐吸收,炎症消退,肿胀随之减轻。但骨不连时,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受到影响,血肿吸收缓慢,炎症持续存在,使得肿胀长期存在。如开放性骨折患者,由于创口易引发感染,会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肿胀可能更为严重且持久。
三、异常活动
在骨折部位本该愈合形成稳定连接的情况下,骨不连患者骨折处仍可出现异常活动,即假关节活动。正常愈合的骨折部位在一定时间后会形成坚固的骨痂,使骨折断端稳定连接,肢体活动时骨折处不会出现异常的晃动。而骨不连时,骨折断端缺乏有效连接,在肢体活动时,断端可像关节一样出现屈伸、旋转等异常活动。这种异常活动不仅进一步加重局部疼痛、肿胀,还会阻碍骨折愈合,形成恶性循环。年轻好动的患者,因日常活动量较大,出现异常活动的概率相对更高,对骨折愈合的不良影响也更为明显。
四、肢体畸形
长期骨不连可导致肢体出现畸形。由于骨折断端未愈合,肢体在承受身体重量和肌肉牵拉等外力作用下,骨折部位逐渐发生移位、成角等改变,从而导致肢体畸形。例如,下肢骨折骨不连时,可能出现下肢短缩、成角畸形,影响患者站立和行走功能。对于儿童患者,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不连导致的肢体畸形若未及时纠正,随着生长发育,畸形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肢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五、功能障碍
因疼痛、肿胀、异常活动及肢体畸形等原因,骨不连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上肢骨不连会影响手部抓握、持物等精细动作以及上肢的抬举等活动;下肢骨不连则导致患者行走困难,甚至无法站立。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功能障碍对其影响程度不同。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对肢体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骨不连导致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能力。
温馨提示:
1.儿童患者:儿童骨骼生长活跃,代谢旺盛,但骨不连若发生在儿童身上,可能对骨骼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骨折部位的症状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孩子过早活动骨折肢体,防止因不当活动加重骨不连情况。因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是否有因疼痛而出现的哭闹、不愿活动肢体等表现。
2.老年患者: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后发生骨不连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患者日常应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防止再次损伤骨折部位。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骨不连时,需告知医生自身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考虑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折愈合,易导致骨不连。这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定期监测血糖和骨折愈合情况。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会影响骨折部位的修复,需在治疗骨不连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