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3+可能由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导致。肾小球源性血尿包括原发性的IgA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及继发性的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等;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及剧烈运动后、药物因素等其他原因导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尿潜血3+意义及进一步检查、处理不同,有相关病史患者需结合病史评估病情,有尿潜血3+者应注意健康生活方式。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3。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患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3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有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病。病理特点是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一般无明显细胞增生。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部分患者可出现尿潜血3+。
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病理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患者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也可伴有尿潜血3+。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狼疮性肾炎,常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患者除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系统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外,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尿潜血3+较为常见,病理检查可见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不同部位。
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在过敏性紫癜发病后1-4周出现肾脏受累表现,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尿潜血3+是常见的尿液异常表现,病理上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有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1.泌尿系统感染
急性膀胱炎,多见于女性,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患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可伴有尿潜血3+,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细菌数升高等。
急性肾盂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更为多见。除了有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外,也会出现尿潜血3+,同时尿液中白细胞、细菌明显增多,还可能有白细胞管型等。
2.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可引起腰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呈阵发性。结石损伤尿路黏膜时可导致血尿,表现为尿潜血3+,通过泌尿系统超声或CT等检查可发现结石的部位和大小。
输尿管结石,疼痛多位于腰腹部,向会阴部放射,同时可伴有血尿,尿潜血3+常见,超声或尿路平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泌尿系统肿瘤
肾癌,多见于中老年,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潜血3+可能是其早期表现之一,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
膀胱癌,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主要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可表现为尿潜血3+,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4.其他原因
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运动性血尿,这是由于剧烈运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引起,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尿潜血3+在休息后复查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可引起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导致血尿,出现尿潜血3+,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尿液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尿潜血3+的意义和进一步检查、处理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出现尿潜血3+,需要首先排除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情况,尤其是要注意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育龄女性出现尿潜血3+,要考虑狼疮性肾炎、尿路感染等情况;中老年出现尿潜血3+,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高蛋白饮食等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尿液情况,有尿潜血3+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肾小球疾病病史、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等,出现尿潜血3+时需要结合既往病史进一步评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