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保守治疗
胫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治疗步骤包括复位与固定,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需预防及处理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还需定期随访监测骨折愈合情况。
一、适用情况
胫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或虽有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能够达到功能复位要求的患者,例如儿童的一些青枝骨折,或者成人骨折断端移位较小且不影响下肢力线及关节功能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保守治疗的适应性相对更优;而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等影响骨折愈合基础疾病的患者,保守治疗需谨慎评估。
二、治疗步骤
1.复位:首先通过手法复位尝试恢复胫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复位过程需在影像设备(如X线)监测下进行,以确保复位效果。对于儿童的胫骨骨折,手法复位相对容易且成功率较高,因为儿童骨质柔韧性好;而成人若骨折断端有较大的肌肉牵拉导致复位困难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辅助复位手段。
2.固定
外固定:常用的有石膏固定,通过石膏将患肢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维持骨折复位后的状态。石膏固定要注意松紧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失去固定效果。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石膏固定需要定期调整,因为儿童骨骼还在生长发育,石膏可能会限制生长;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较薄且骨质疏松,要更加关注皮肤受压情况,防止压疮。
支具固定:部分情况可使用支具固定,支具相对石膏更轻便,透气性较好。但支具固定的稳定性可能较石膏稍差,需要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例如小腿肌肉的绷紧和放松练习,每天可多次进行,每次持续数秒。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但儿童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疲劳。
2.中期康复(骨折后2-8周)
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无痛范围内活动膝关节、踝关节等。对于成人患者,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对于老年患者,要缓慢进行,防止因活动幅度过大导致骨折再移位;儿童患者在家长协助下进行温和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3.后期康复(骨折后8周以上)
开始进行负重训练,先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根据骨折愈合的X线表现来决定负重的进程。成人患者可通过拐杖等辅助器具逐步增加患肢的负重;儿童患者由于愈合快,可在医生评估后适当进行负重训练,但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压疮
预防:无论是石膏固定还是支具固定的患者,都要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如石膏边缘、支具接触皮肤处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如因骨折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要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等。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避免固定装置对皮肤的压迫。
处理:若发现皮肤有压红等早期表现,要调整固定装置的松紧度;若已出现压疮,轻度的可通过局部减压、保持皮肤清洁等处理,严重的需请专科医生进行相应治疗。
2.肌肉萎缩
预防:早期积极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根据其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儿童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适当训练以保持肌肉功能。
处理:一旦发现肌肉萎缩,加强康复训练强度,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内容,如进行抗阻训练(成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抗阻,儿童则采用相对轻柔的方式),促进肌肉恢复。
3.关节僵硬
预防:中期积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保证训练的频率和幅度。不同年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坚持训练,儿童在家长陪伴下认真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避免因活动不足导致关节僵硬。
处理:若出现关节僵硬,可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针对性,如进行热敷后再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严重的关节僵硬可能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包括手法松解等。
五、随访监测
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骨折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等定期复查。儿童患者由于愈合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高;老年患者因为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可能存在影响愈合的基础疾病,更要密切随访观察骨折线的变化、骨痂生长情况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