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区别
咽峡炎与扁桃体炎在解剖部位、症状表现、体征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咽峡炎累及咽峡部黏膜等,病毒感染多自限性对症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炎症,多由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反复发作者符合指征可手术。
一、解剖部位差异
咽峡炎:咽峡是由腭垂(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舌背共同构成的环形狭窄部分,咽峡炎主要累及咽峡部的黏膜等组织,可由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或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等可能增加咽峡炎发生风险,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更易患咽峡炎。
扁桃体炎: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等,腭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角形扁桃体窝内,扁桃体炎主要是腭扁桃体的炎症,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所致,儿童时期扁桃体是免疫器官,相对更易发生扁桃体炎,不同性别在扁桃体炎发病上无显著差异,但儿童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等可能影响扁桃体健康,有扁桃体反复炎症病史者再发风险高。
二、症状表现区别
咽峡炎:主要症状有咽部疼痛,疼痛程度因病因不同有所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疼痛相对可能稍轻,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疼痛较明显;还可伴有咽部异物感、咽干、发热等症状,发热程度个体差异大,年龄较小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婴幼儿可能以拒食、哭闹等为主要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发热等症状可能更明显。
扁桃体炎:全身症状可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达39~40℃,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局部症状主要为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小儿扁桃体炎时可能因咽痛而表现出拒食,年龄较小儿童还可能因扁桃体肿大影响呼吸,出现睡眠打鼾等表现,有扁桃体炎病史者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更易出现症状反复。
三、体征表现不同
咽峡炎:检查可见咽峡部黏膜充血、肿胀,可能有疱疹、溃疡等表现,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峡部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可能有脓性分泌物等,不同年龄人群咽峡部表现因发育等因素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咽峡部相对更娇嫩,炎症表现可能更明显。
扁桃体炎: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严重时扁桃体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呈点状、片状或融合成膜状,小儿扁桃体肿大可分为不同程度,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Ⅱ度肿大时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Ⅲ度肿大时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不同年龄儿童扁桃体大小有正常范围,年龄较小儿童扁桃体相对更饱满,炎症时肿大表现更突出。
四、诊断鉴别要点
咽峡炎: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病毒抗原或核酸,如通过咽拭子检测柯萨奇病毒等,细菌学检查时细菌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但相对病毒检测应用稍少,不同年龄人群病毒学检查方法选择需考虑儿童特点,如婴幼儿咽拭子采集难度等,病史中近期接触类似患者等情况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扁桃体炎:同样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细菌学检查更具重要性,常用咽拭子培养+药敏试验,可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及指导用药,儿童扁桃体炎时需注意与咽白喉等疾病鉴别,咽白喉假膜不易拭去,强行剥离易出血,而扁桃体炎的脓性渗出物易拭去,不同年龄儿童在鉴别诊断时需考虑其疾病谱特点,如婴幼儿疾病表现不典型时更需谨慎鉴别。
五、治疗原则差异
咽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退热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指导)控制体温,保持口腔清洁等,注意休息、多饮水,不同年龄儿童对症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婴幼儿退热时需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药物剂型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需使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扁桃体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类常为首选,根据病情调整疗程,对于反复发生的扁桃体炎,如符合手术指征(如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或每年发作次数过多等),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儿童扁桃体手术需谨慎评估,考虑其免疫功能发育情况等,年龄较小儿童手术风险相对更高,术前术后需做好相应护理,如术后注意饮食过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