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的表现有哪些
脊柱骨折会引发疼痛(局部剧烈且活动时加剧,部分有牵涉痛)、畸形(脊柱外观及伴随肢体畸形)、活动受限(脊柱及肢体活动障碍)、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有完全或不完全性瘫痪等表现,神经根损伤有相应区域感觉等异常)
一、疼痛
1.局部疼痛表现:脊柱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且剧烈的疼痛,患者常能明确指出疼痛的具体位置,在活动脊柱(如翻身、坐起、站立等)时疼痛会加剧。这是因为骨折导致脊柱的骨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周围的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到刺激,引发疼痛感觉。例如,胸腰椎骨折时,患者胸腰部会有持续的刺痛或胀痛。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有限,但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止、对脊柱骨折部位的触碰有明显抗拒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较为敏感,骨折带来的疼痛会让他们通过情绪和行为来表达不适。
2.牵涉痛情况:部分脊柱骨折可能会引起牵涉痛,比如胸腰椎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的牵涉痛,容易被误诊为腹部疾病。这是由于脊柱周围的神经与腹部神经有一定的关联,骨折刺激脊柱神经可能会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腹部区域的疼痛感觉。
二、畸形
1.脊柱外观畸形:骨折部位的脊柱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弯曲、成角或侧凸等畸形。例如,脊柱压缩性骨折时,可能会出现局部脊柱的后凸畸形;脊柱爆裂骨折可能会导致脊柱的短缩和明显的畸形改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脊柱柔韧性相对较好,畸形表现可能相对不那么典型,但随着生长发育可能会逐渐显现出明显的脊柱形态异常。对于女性来说,由于生理结构特点,脊柱畸形可能会对其体态美观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更加关注和及时处理。
2.肢体畸形伴随情况:严重的脊柱骨折可能会伴随肢体的畸形,比如下肢的长短不一、肢体活动异常等。这是因为脊柱骨折可能会影响到脊髓神经的传导,进而导致下肢的肌肉力量、神经感觉等出现异常,从而引起肢体的畸形表现。例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可能会出现下肢瘫痪、肌肉萎缩等情况,进一步导致肢体畸形。
三、活动受限
1.脊柱活动障碍:患者会出现脊柱活动受限的情况,无法正常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这是因为骨折部位的稳定性被破坏,活动脊柱会导致骨折部位的疼痛加剧以及进一步的损伤。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会出现颈部活动明显受限,无法自如转动头部;腰椎骨折的患者会难以弯腰、转身等。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原本有经常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习惯,脊柱骨折后活动受限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会更为显著,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来恢复脊柱的部分活动功能。
2.肢体活动影响:由于脊柱骨折可能累及脊髓神经,还会导致肢体的活动受限。比如,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能会影响到下肢的活动,使患者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行走;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能会影响到上肢及颈部的活动,导致上肢无力、握持物品困难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的患者,脊柱骨折后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骨质疏松会进一步削弱骨骼的强度,增加骨折的风险和恢复的难度。
四、神经功能障碍
1.脊髓损伤表现:如果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脊髓完全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会出现完全性瘫痪,感觉丧失,二便失禁等;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可能会有部分运动和感觉功能保留,但会存在肌力减退、感觉减退或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段的脊髓损伤恢复能力不同,儿童的脊髓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女性在脊髓损伤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需要在康复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2.神经根损伤表现:脊柱骨折还可能导致神经根损伤,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疼痛、肌肉力量减弱等。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骨折时,可能会引起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神经根损伤的恢复情况与损伤的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有关,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姿势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脊柱骨折合并神经根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治疗脊柱骨折的同时,纠正不良生活姿势以促进神经根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