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手指活动、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开展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训练;后期进行力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训练需依骨折时期循序渐进,兼顾患者年龄等因素以达最佳康复效果。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活动:
骨折后早期,患者可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通过手指的反复屈伸,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例如,患者可缓慢地将手指完全伸直,再缓慢弯曲,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是因为手指的活动不受骨折部位的直接限制,早期活动有助于维持手指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并且能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局部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活动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剧;对于老年患者,手指活动可稍慢一些,以自身能耐受的程度为准,同样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
2.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
肩部和肘部的肌肉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患者可进行肩部的耸肩动作以及肘部的屈伸但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收缩。例如,肩部耸肩每次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肘部屈伸等长收缩时,上臂保持固定,前臂肌肉用力收缩,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这种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患肢长时间固定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等长收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肌肉的功能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患者,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等长收缩的力度和次数可根据其耐受情况适当调整;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本身有所下降,同样要以能耐受为准,避免过度收缩引起不适。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1.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可进行腕关节的主动屈伸和桡尺侧偏活动。患者慢慢将手腕向上弯曲(背伸),再向下弯曲(掌屈),同时向桡侧和尺侧偏移手腕。背伸和掌屈可各进行10-15次,桡尺侧偏也各进行10-15次,每天3-4组。这有助于恢复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因为在骨折中期,骨折部位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但仍需要逐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在发育的关节结构;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关节的退变情况,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2.前臂旋转训练:
患者可坐立位,将上臂固定,然后缓慢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旋前和旋后各进行10-15次,每天3-4组。前臂旋转训练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对于日常生活中如拿取物品等动作的恢复很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该训练时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旋转的力度和范围,避免过度旋转造成损伤;老年患者若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要防止因旋转不当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到应力影响。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训练:
可进行握力器训练来增强手部力量,患者用手指握住握力器,缓慢用力挤压,每次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前臂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抗阻练习。力量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肢的肌肉力量,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合适的儿童版握力器,训练强度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力量水平逐步增加;老年患者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弹力带阻力程度,避免阻力过大导致肌肉拉伤等情况。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进行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例如,练习用患肢穿衣,从简单的穿脱宽松衣物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衣物。这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正常生活。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时需要考虑自身特点,儿童患者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习生活技能,要注意保护患肢;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缓慢进行训练,确保安全,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
总之,桡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要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