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运动性鼻炎是什么病
血管运动性鼻炎是一种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非变应性鼻黏膜非特异性炎症,病因涉及神经递质、理化等因素,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鼻痒等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鼻内镜检查、激发试验等,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避免诱因、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无效时用,注意人群差异),需综合多因素诊断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1.神经递质因素: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释放,可使鼻黏膜血管收缩;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乙酰胆碱等递质释放,会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在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中,这种神经递质的平衡容易被打破。例如,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诱发血管运动性鼻炎。长期处于高压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发生血管运动性鼻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较为多见。不同性别之间发病率无明显的绝对差异,但个体的生活习惯、基础健康状况等会影响发病情况。
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病史,如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能增加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几率。
2.理化因素:
温度变化是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突然的冷热刺激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的反应性变化。例如,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反之,都可能引发鼻塞、流涕等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症状。
化学物质刺激,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接触这些物质后,鼻黏膜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反应。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患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可能性增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鼻塞: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往往与体位有关,卧位时下侧鼻腔鼻塞明显,转卧另一侧后,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持续性鼻塞则会长期影响患者的呼吸通畅程度。
流涕:多为清水样涕,量可多可少。当受到理化因素刺激时,流涕症状可能会加重。
鼻痒:程度一般相对变应性鼻炎较轻,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引起患者不自觉地揉鼻等动作。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血管运动性鼻炎时,除了上述症状外,可能还会因为鼻塞导致呼吸不畅而影响睡眠,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诱发血管运动性鼻炎,且在症状表现上可能相对成人更不典型,需要家长更加细心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常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例如,鼻塞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缺氧状况,因此在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时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三、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诱发因素、既往健康状况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特定季节、接触特定物质后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
2.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观察鼻黏膜的形态,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等表现。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鼻内镜下可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等,但一般没有明显的变应性鼻炎的典型表现,如鼻黏膜苍白等。
3.激发试验:包括温度激发试验等,通过特定的温度变化等刺激来诱发鼻黏膜的反应,辅助诊断血管运动性鼻炎。
四、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避免诱发因素:对于已经明确的诱发因素,如特定的温度变化、化学物质等,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在寒冷季节注意鼻部保暖,减少接触刺激性气体等。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儿童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改善症状。
2.药物治疗: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血管运动性鼻炎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不同人群中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