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怎么检查
血液学、影像学及肝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要手段。血液学检查中血清学指标如HA、PⅢNP、Ⅳ-C、LN可反映肝纤维化相关情况,不同人群因生理等因素影响指标正常范围判断;影像学检查里B超可观察肝脏及血管情况,CT能清晰显示肝脏解剖结构,MRI对肝脏病变分辨率高;肝穿刺活检是“金标准”,儿童行活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凝血功能异常者活检前需纠正凝血功能,其能直接明确肝纤维化程度分期。
一、血液学检查
1.血清学指标
透明质酸(HA):是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后分泌入血。肝纤维化时,肝细胞受损,对HA的清除能力下降,血清HA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之一。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由于代谢等生理功能的差异,儿童和成人的HA正常参考值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波动情况;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HA水平变化能更敏锐地反映肝脏纤维化进展。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是反映胶原合成的指标,肝纤维化时,肝内Ⅲ型胶原合成增加,血清中PⅢNP水平升高。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程度,年龄较小的患者,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肝脏的生理代谢与成人不同,可能影响PⅢNP的正常范围判断;有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会干扰PⅢNP的水平,使其变化不能单纯以普通人群标准衡量。
Ⅳ型胶原(Ⅳ-C):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纤维化时,基底膜破坏,Ⅳ-C合成增加并释放入血,血清Ⅳ-C水平升高。不同性别之间,由于激素等因素的差异,可能对Ⅳ-C的代谢有一定影响,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等情况下,Ⅳ-C水平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史的人群,自身免疫反应对肝脏胶原代谢的影响会改变Ⅳ-C的检测结果。
层粘连蛋白(LN):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时基底膜的改变相关,血清LN水平升高提示肝纤维化存在。对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功能逐渐衰退,LN水平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有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代谢紊乱可能影响LN的合成与代谢,导致检测结果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纤维化时,肝脏可能出现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增强等改变。不同年龄的人群肝脏B超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肝脏相对柔软,B超下表现与成人不同;对于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长期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纤维化在B超上的表现有其特点,与无肝病基础的人群不同。通过B超还可以观察门静脉、脾静脉等血管的情况,门静脉增宽等也是肝纤维化相关的间接表现。
2.CT检查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对于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肝纤维化时,肝脏的密度等可能出现改变。在儿童中,CT检查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的问题,要在必要时谨慎进行;对于有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病史的人群,如长期接触某些工业毒物,CT下肝脏的改变能帮助判断肝纤维化程度。CT还可以同时观察肝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肝纤维化是否引起周围组织的压迫等情况有帮助。
3.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较高,能较好地显示肝纤维化情况。通过MRI的特殊序列,可以观察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在老年人群中,MRI检查相对安全,但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检查;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物的人群,MRI检查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强磁场可能影响植入物的功能。MRI在评估肝纤维化的空间结构等方面有优势,能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三、肝活检
1.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通过获取少量肝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肝细胞的损伤等。对于儿童患者,肝穿刺活检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肝脏相对脆弱,穿刺风险相对较高,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人群,如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肝穿刺活检前需要纠正凝血功能,以避免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肝活检能直接明确肝纤维化的程度和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