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坐骨直肠窝脓肿
坐骨直肠窝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较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类型,病因包括感染因素(肛腺感染蔓延、肛周皮肤感染扩散)和全身因素(糖尿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红肿、排便异常及全身发热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肛门指诊)和影像学检查(超声、MRI);治疗主要是脓肿切开引流和抗感染;预后早期及时治较好,不及时会有严重并发症,预防需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肛周疾病及高危人群控血糖等。
一、定义
坐骨直肠窝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较常见的类型,是指坐骨直肠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坐骨直肠间隙位于肛管两侧,呈锥形,底向下为肛管皮肤,尖向上达盆膈。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管齿线处,若肛管发生损伤、梗阻等情况,肛腺易被粪便堵塞,从而引发感染,感染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形成脓肿。例如,长期便秘的人群,粪便干结易损伤肛管皮肤及黏膜,增加肛腺感染风险,进而可能导致坐骨直肠窝脓肿。
肛周皮肤感染也可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如肛周疖肿、毛囊炎等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感染灶向深部扩散,引发坐骨直肠窝脓肿。
2.全身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坐骨直肠窝脓肿。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感染不易控制。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减弱,易发生坐骨直肠窝脓肿等感染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疼痛:开始为胀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脓肿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和刺激,坐骨直肠间隙内压力升高导致疼痛。
红肿:病变处局部皮肤红肿,有明显压痛,可触及硬结。随着病情进展,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皮肤温度升高。
排便异常:患者可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等表现,这是由于脓肿刺激直肠引起。
2.全身表现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伴有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这是因为感染灶释放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肛门指诊:可触及患侧坐骨直肠窝有饱满感,有压痛、波动感(脓肿形成后)。通过肛门指诊可以初步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痛苦。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够发现坐骨直肠窝内的液性暗区,有助于明确脓肿的范围和大小,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对于肥胖患者或深部脓肿,超声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MRI检查:对坐骨直肠窝脓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脓肿情况,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五、治疗原则
1.脓肿切开引流
是治疗坐骨直肠窝脓肿的主要方法。手术需在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充分引流脓液。手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肛管括约肌等重要结构,防止出现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术后要加强血糖控制,促进伤口愈合。
2.抗感染治疗
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经验性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且严格按照儿科用药剂量标准调整药物使用。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坐骨直肠窝脓肿患者,一般预后较好。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糖尿病患者等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
2.预防
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粪便残留。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来预防便秘。
积极治疗肛周疾病,如肛窦炎、肛周湿疹等,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引发坐骨直肠窝脓肿。
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