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持续感染性炎症,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致病因引发,有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通过病史等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还需保持口腔卫生等预防
一、慢性扁桃体炎的定义
慢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持续感染性炎症,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二、病因
1.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急性扁桃体炎时,隐窝内上皮坏死,细菌及炎性渗出物聚集其中,隐窝引流不畅,导致病原体滋生感染,逐渐演变为慢性炎症。儿童及青少年因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急性扁桃体炎易反复发作,更易引发慢性扁桃体炎。
2.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长期在扁桃体隐窝内潜伏,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持续存在。
3.自身免疫因素:在慢性扁桃体炎的发生发展中,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其中。扁桃体隐窝内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细菌毒素等可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扁桃体组织损伤,炎症迁延不愈。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反复发作咽痛:患者常感咽部不适,有反复的咽痛发作,尤其在受凉、劳累等抵抗力下降时易出现,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
异物感:由于扁桃体慢性炎症刺激,患者常自觉咽部有异物感,总感觉有东西卡在喉咙里,尤其在吞咽时较明显。
口臭:扁桃体隐窝内细菌滋生、繁殖,分解产生臭味物质,可导致患者出现口臭症状。
扁桃体肥大:部分患者扁桃体可呈不同程度的肥大,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儿童扁桃体肥大可能导致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等,这是由于扁桃体隐窝内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但全身症状一般不如急性扁桃体炎明显。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的次数、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及治疗情况等。
2.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3.体格检查:检查扁桃体的大小、形态、表面情况等。扁桃体慢性炎症时,可见扁桃体充血、隐窝口有分泌物,有时可见瘢痕形成、凹凸不平。
4.实验室检查:一般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提示有慢性炎症存在。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增强免疫力: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合理作息,均衡饮食,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扁桃体炎的发作次数。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7-8小时左右;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等,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对于扁桃体隐窝内有分泌物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进行扁桃体隐窝冲洗,以清除隐窝内的细菌及炎性分泌物。
抗生素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等,但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4-5次及以上;或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或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此时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扁桃体剥离术、扁桃体挤切术等。手术需在患者合适的时机进行,一般应在急性炎症消退2-3周后进行,以减少手术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考虑,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
六、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扁桃体炎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儿童时期,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如适当的跑步、游泳、跳绳等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儿童可进行趣味性的运动,如踢球、做游戏等,以提高其运动积极性。
3.避免接触诱因:在季节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尽量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及粉尘等刺激物,减少对咽部的刺激,降低扁桃体炎的发作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