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检查指标
肝纤维化的评估包括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和肝活检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指标中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可反映肝纤维化情况,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因素;影像学指标里腹部B超、CT、磁共振成像可观察肝脏相关表现辅助诊断;经皮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不同人群进行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血清学指标
1.透明质酸(HA):是一种糖胺聚糖,由间质细胞合成,肝纤维化时,肝细胞对HA的摄取清除减少,导致血清HA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病患者中,HA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其基础水平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由于肝脏功能略有减退,可能相对更易出现HA升高,长期饮酒、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HA水平异常的风险更高。
2.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Ⅲ型胶原蛋白的前体,由成纤维细胞合成,肝纤维化时,肝内Ⅲ型胶原合成增加,血清PⅢP水平升高,可反映肝内Ⅲ型胶原的合成情况,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女性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其代谢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影响肝脏代谢,导致PⅢP水平异常,有慢性乙肝、丙肝等病史的人群需重点关注该指标。
3.Ⅳ型胶原(Ⅳ-C):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纤维化时,肝内基底膜改建,Ⅳ型胶原合成增加,血清Ⅳ-C水平升高,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年龄较大的人群肝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可能使Ⅳ-C水平相对容易升高,男性长期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较大,可能导致Ⅳ-C水平异常,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史的人群要留意该指标变化。
4.层粘连蛋白(LN):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高压密切相关,肝纤维化时,血清LN水平升高,可辅助评估肝纤维化状况,孕妇等特殊女性人群由于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其代谢,需谨慎解读该指标,长期高脂肪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影响LN水平,有肝纤维化相关基础病史的人群要定期监测LN。
二、影像学指标
1.腹部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纤维化时,肝脏可能出现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肝包膜不光滑等表现,通过B超测量肝脾厚度等指标也有助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不同年龄人群肝脏B超表现略有差异,儿童肝脏相对较嫩,成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一些生理性回声改变,女性和男性在肝脏脂肪沉积等方面可能因激素等因素有不同表现,长期久坐、肥胖的人群通过B超发现肝纤维化相关改变的风险增加,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需定期进行B超检查监测肝脏情况。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肝纤维化时,CT可能表现为肝脏密度改变、肝裂增宽、肝叶比例失调等,对于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女性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一般不建议进行CT检查,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需关注CT下肝脏表现,有肝脏占位性病变等病史的人群通过CT检查可辅助判断肝纤维化情况。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较高,能更敏感地发现肝纤维化相关的肝脏组织学改变,如肝脏质地变化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参数,女性在月经期间等一般不影响MRI检查,但需告知医生相关情况,长期酗酒人群MRI下肝脏表现可能有特征性改变,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史的人群可通过MRI辅助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三、肝活检组织学检查
1.经皮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通过获取少量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直接观察肝组织内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肝细胞的损伤及炎症程度等,从而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的分期,对于一些血清学和影像学指标不典型的患者,肝活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儿童进行经皮肝穿刺活检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女性在活检前需告知医生月经等情况,避免在月经期进行活检增加出血风险,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人群禁忌进行该检查,进行活检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尤其是有基础肝脏疾病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