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训练
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手指屈伸和肩部钟摆运动,中期有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前臂旋转活动,后期有力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注意疼痛管理并定期评估。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活动
骨折后早期,患者可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运动。通过手指的反复屈伸,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例如,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此阶段应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幅度,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更密切关注手指活动后的血液循环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手指活动后的恢复。
2.肩部钟摆运动
患者身体前倾,健侧手支撑,患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运动。这有助于保持肩关节的活动度,减少肩部肌肉萎缩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肩关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进行肩部钟摆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幅度逐渐增加,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肩部损伤。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活动
患者可进行腕关节的主动屈伸以及尺桡偏运动。在无痛范围内逐渐增加活动度,比如使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腕关节进行屈伸,每次屈伸保持10秒钟左右,重复10-15次。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腕关节活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血压波动,可选择在血压相对平稳的时间段进行训练。
2.前臂旋转活动
患者取坐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进行前臂的旋转运动,包括旋前和旋后。这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促进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由于前臂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繁,更需要重视前臂旋转活动的训练,以尽快恢复前臂的正常功能,减少对工作的影响。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训练
可进行握力器训练来增强手部握力,以及使用弹力带进行腕关节的抗阻屈伸、旋转等训练,以提高腕关节及前臂的力量。例如,每天使用握力器训练3次,每次握力器挤压15-20次;使用弹力带训练时,根据弹力带的阻力选择合适的强度,每次训练10-15分钟。对于儿童患者,力量训练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力量水平的训练方式和器械,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损伤,同时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以促进骨折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进行穿衣、梳头、写字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逐步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从简单的穿脱宽松衣物开始,逐渐过渡到穿脱紧身衣物;练习用患侧手梳头,开始时可借助健侧手辅助,逐步减少辅助力度。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时,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的耐心陪伴和协助,确保训练的安全和有效,同时要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调整训练内容和难度。
四、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较慢,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对于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避免因剧烈运动诱发心血管事件。
2.疼痛管理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如果训练时出现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分析疼痛原因。若因训练过度导致疼痛,可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若因骨折愈合不良等原因导致疼痛,需及时就医评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疼痛的能力有限,医护人员和家长要更加关注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出现哭闹、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3.定期评估
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功能等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例如,通过测量腕关节的屈伸角度、前臂的旋转角度等指标来评估康复效果,若发现某一方面的功能恢复不理想,可针对性地加强该方面的训练。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身体的特殊性,在康复训练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孕期的生理变化,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训练调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