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发病与遗传、炎症刺激、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可无症状或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表现,通过肠镜等检查诊断,可内镜或手术治疗,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预防。
一、结直肠息肉的定义
结直肠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从病理上来说,它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有癌变潜能,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部分也可能与癌变相关。
二、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基因突变,使得结直肠内会大量生长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几乎都会发生癌变。从年龄角度看,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息肉。
2.炎症刺激:长期的结直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反复刺激肠黏膜,可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控制不佳时,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几率会明显升高。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无显著差异,但长期患有肠道炎症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也可能增加肠道炎症的发生风险,进而间接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几率。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3.年龄和性别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几率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结直肠息肉。性别上,一般男性患结直肠息肉的几率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非绝对,总体来说年龄因素是更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很多结直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肠镜检查时才被发现。这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息肉较小,对肠道功能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出现腹痛、便血等表现。
2.有症状情况:
便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一般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量通常较少。如果息肉较大且位置靠近肛门,可能会出现便后滴血的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便血症状时,需要警惕结直肠息肉或其他肠道病变的可能。
排便习惯改变:有些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例如息肉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从而出现排便次数增加;或者息肉较大堵塞肠道,引起便秘。不同年龄的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时,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中老年患者更需要及时排查肠道病变。
腹痛: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不适,疼痛程度一般较轻,部位多不固定。
四、结直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1.肠镜检查:肠镜是诊断结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结直肠黏膜的情况,能发现直径较小的息肉,并可以在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对于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2.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结直肠的形态,但相对肠镜来说,其对小息肉的检出率不如肠镜,一般作为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五、结直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结直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进行切除,如内镜下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2.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开腹或腹腔镜下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
六、结直肠息肉的预防
1.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这些生活方式调整原则,例如年轻人也应避免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保持运动习惯。
2.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长期肠道炎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若无特殊情况,也应定期进行结直肠息肉的筛查。特殊人群如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肠镜检查,可能每1-2年就要进行一次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新出现的息肉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