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肝性脑病病人行饮食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需注意能量供给、蛋白质摄入、维生素补充及水和电解质平衡。每日保证126-167kJ/(kg·d)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急性期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5-1.0g/(kg·d),优先植物蛋白,恢复期逐渐增加,交替植物和部分动物蛋白;保证摄入丰富维生素,包括B族、C、K等;适当摄入水分,伴腹水者入量限制,密切监测并纠正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更需精细调整。
肝性脑病患者需注意能量供给、蛋白质摄入、维生素补充及水和电解质平衡。每日保证126-167kJ/(kg·d)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急性期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5-1.0g/(kg·d),优先植物蛋白,恢复期逐渐增加,交替植物和部分动物蛋白;保证摄入丰富维生素,包括B族、C、K等;适当摄入水分,伴腹水者入量限制,密切监测并纠正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更需精细调整。
一、能量供给
1.每日热量需求:肝性脑病病人每日应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一般为126~167kJ/(kg·d),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因为蛋白质分解会产生更多的氨,加重肝性脑病。热量来源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可选用大米、面粉、玉米等食物,它们容易消化吸收,能为机体提供能量且产氨少。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精确计算热量需求,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能量的同时避免氨的产生过多。比如1岁左右的儿童,每日热量供应需满足其生长代谢的特殊需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能较好地契合其生理特点。
二、蛋白质摄入
1.急性期限制:在肝性脑病急性期,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因为蛋白质在肠道中经细菌分解可产生氨,加重肝性脑病症状。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5~1.0g/(kg·d),且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如豆制品。植物蛋白含蛋氨酸、芳香族氨基酸较少,产氨也较少。对于婴幼儿肝性脑病患者,由于其蛋白质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更要谨慎控制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避免动物蛋白的过多摄入导致氨生成增加。
2.恢复期调整:当患者病情逐渐恢复,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次增加量不宜过多,且观察患者反应。每3~5天增加10~20g,以植物蛋白和部分动物蛋白交替的方式进行,如每周2~3次添加少量瘦肉等动物蛋白,但仍需密切关注患者血氨及意识状态变化。对于老年肝性脑病患者,恢复期蛋白质调整更要缓慢,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对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更易因蛋白质摄入变化而出现病情波动。
三、维生素补充
1.种类与来源:应保证患者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等。B族维生素可从谷类、豆类、瘦肉等食物中获取;维生素C可通过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补充;维生素K可从绿色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这些维生素对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促进肝细胞修复等有重要作用。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导致食欲不佳的肝性脑病患者,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饮食搭配来保证各种维生素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制剂,但需注意制剂的剂量和相互作用。比如患有糖尿病的肝性脑病患者,在选择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时要考虑水果的糖分对血糖的影响,可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并相应调整整体饮食计划。
四、水和电解质平衡
1.水分摄入:每日应保证适当的水分摄入,一般成人每日入量约为2000ml左右,但要根据患者的尿量、有无腹水等情况进行调整。对于伴有腹水的肝性脑病患者,入量需适当限制,一般每日入量约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左右,避免过多水分潴留加重腹水。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体重、脱水情况等精确计算水分摄入量,保证其体液平衡。
2.电解质调节: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患者出现低钾血症,可通过饮食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橘子等;若出现低钠血症,要根据血钠水平调整钠盐摄入,对于严重低钠血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补充钠盐。老年肝性脑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减退,电解质调节能力下降,更要加强监测和精细调整,避免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病情加重。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疾病本身影响,更容易出现电解质失衡,需格外关注其饮食中的电解质含量,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