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区别
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在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存在不同。病原体上,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单纯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分HSV1型和HSV2型)引起;临床表现上,带状疱疹皮疹多单侧带状分布、有特定好发部位及易留神经痛等,单纯疱疹不同型有不同好发部位及皮疹特点;发病机制上,二者均是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遇诱因激活;流行病学上,带状疱疹任何年龄可发病且50岁以上多见,单纯疱疹感染普遍,HSV1型多见于儿童、HSV2型多见于成年人;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带状疱疹依典型表现等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单纯疱疹依表现等诊断,需与带状疱疹鉴别。
一、病原体方面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皮肤性,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诱因出现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炎症。
单纯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分为HSV1型和HSV2型。HSV1型多引起口周等部位的感染,HSV2型多引起生殖器部位的感染,病毒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复发。
二、临床表现方面
带状疱疹:
皮疹特点:多发生在身体一侧,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初为红斑,继而出现簇集性的丘疹、水疱,水疱疱壁紧张,内容物澄清,外周绕以红晕,数日后水疱吸收干涸、结痂,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者病程可能延长,且容易遗留神经痛。例如,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人中,带状疱疹皮疹通常在23周内愈合,但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50%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好发部位:常见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分布区域,如胸部、头面部等。
单纯疱疹:
皮疹特点:HSV1型引起的初发性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儿童,口腔黏膜、牙龈等部位出现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复发性唇疱疹好发于口唇及周围皮肤,表现为簇集性小水疱,可自愈,易复发。HSV2型引起的生殖器疱疹,生殖器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可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病程一般23周,也容易复发。例如,复发性唇疱疹每年可发作数次,而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较高,在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愈合后1年内约60%的患者会复发。
三、发病机制方面
带状疱疹:当人体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此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病毒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后,在局部增殖,引起初发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体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如发热、受凉、日晒、情绪激动、胃肠功能紊乱、药物过敏、过度疲劳等情况下,潜伏的病毒被激活而复发。
四、流行病学方面
带状疱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多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人群中约有30%会发生带状疱疹,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普遍存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HSV1型感染多见于115岁儿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吻等;HSV2型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见于成年人。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带状疱疹:根据典型的单侧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有神经痛等临床表现,一般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取疱疹基底物进行病毒抗原检测、PCR检测病毒DNA等辅助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鉴别,接触性皮炎多有接触史,皮疹多与接触部位一致,形态单一,一般无神经痛;脓疱疮好发于儿童,皮疹为脓疱、脓痂,传染性较强。
单纯疱疹:根据好发部位及簇集性水疱等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一般可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查等。需与带状疱疹鉴别,单纯疱疹一般为多发性、散在性水疱,不沿神经走行分布,疼痛相对较轻;而带状疱疹为单侧性、带状分布的水疱,伴有明显神经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