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妊娠期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需通过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餐次、保证营养均衡)、运动疗法(选择合适方式、注意时间频率)、血糖监测(确定频率方法)、医疗干预(胰岛素治疗、定期产检)进行管理,高龄、肥胖、有家族糖尿病史孕妇需特别关注并严格遵循相关措施以保障自身及胎儿健康。
一、饮食管理
1.控制总热量:根据孕妇的孕周、体重、体力活动等情况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来说,妊娠中晚期每日需要增加一定热量,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确保既能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求,又能维持血糖稳定。例如,轻体力劳动的孕妇妊娠中期每日总热量约为2000-2200千卡,妊娠晚期约为2200-2400千卡,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物。
2.合理分配餐次:少食多餐,将每天的食物分为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例如,可分为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睡前加餐,这样能使血糖水平相对平稳。
3.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占一半以上,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适量的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多吃蔬菜,保证每天蔬菜摄入量在500克左右,以绿叶蔬菜为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适当摄入水果,在血糖控制平稳时,可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如苹果、草莓等,每次摄入量不宜过多,且放在两餐之间食用。
二、运动疗法
1.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散步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以孕妇自我感觉不疲劳为宜;孕妇瑜伽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有助于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调节血糖;游泳则是全身性的运动,对关节压力小,能有效消耗热量,控制血糖,但要注意游泳场所的卫生和安全。
2.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每周运动频率至少3次,可根据孕妇身体状况适当增加运动次数,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和宫缩等不良情况。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血糖,一般建议每天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4.4-6.7mmol/L。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孕妇,可能需要增加监测次数,如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等。
2.监测方法: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按照血糖仪的操作说明正确采血和测量血糖。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全面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四、医疗干预
1.胰岛素治疗: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是妊娠期控制血糖的有效药物,它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医生会根据孕妇的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孕妇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胰岛素,并密切观察血糖变化。
2.定期产检: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除了监测血糖外,还需要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通过B超检查了解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以及进行胎心监护等,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特殊人群提示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孕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这类孕妇更需要严格遵循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等管理措施,定期产检时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
2.肥胖孕妇:肥胖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更高,且血糖控制相对较困难。在饮食管理上,要更加严格地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避免因肥胖导致运动损伤;同时要加强血糖监测和定期产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有家族糖尿病史孕妇:这类孕妇本身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倾向,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从备孕阶段开始就应注意血糖的监测和管理,孕期要严格遵守饮食、运动等各项管理措施,密切关注自身血糖变化和胎儿发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