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胫骨平台骨折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非手术适用于无或轻度移位等情况,用石膏等外固定;手术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需预防及处理深静脉血栓形成、膝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患者相关情况有差异。
一、非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左胫骨平台骨折,若骨折塌陷小于2mm、劈裂移位小于5mm且关节面台阶小于2mm等情况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时。
具体措施:采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血运等情况,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防止肌肉萎缩。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骨折移位明显,如塌陷超过2mm、劈裂移位超过5mm、关节面台阶超过2mm,或者合并有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手术指征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例如年轻患者通常需要更好的关节功能恢复,所以对于移位较明显的骨折更倾向于手术治疗;而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需要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手术。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式可以较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例如使用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根据胫骨的解剖形态进行固定,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对于一些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可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和内固定。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关节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关节内的情况,准确复位骨折块,然后经皮置入内固定物。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1周内主要进行患肢的消肿、疼痛控制等。可以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天多次,每次持续10-15秒,重复10-15次。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强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锻炼需要更加轻柔且循序渐进;老年患者则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锻炼强度。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骨折初步稳定后,可以开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使用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辅助训练,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角度,一般每周增加5-10度。同时,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当骨折愈合良好时,逐渐增加负重至完全负重行走。同时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靠墙静蹲、直腿抬高、上下楼梯等训练,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也需要适当调整,例如运动员可能需要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运动功能。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左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制动等原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进行患肢的活动、穿戴弹力袜等。如果发生深静脉血栓,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抗凝等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判断,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的表现。
2.膝关节僵硬:是左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方法是早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如果出现膝关节僵硬,需要加强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必要时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等治疗,但要谨慎操作,避免再次损伤膝关节。
3.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与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及患者自身状况等有关。对于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原因,如是否存在固定不牢固等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等干预措施。不同年龄患者的骨折愈合能力不同,儿童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较弱,更需要加强营养等支持措施以促进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