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病程短,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初期有鼻内干燥等症状,鼻腔检查初期黏膜充血干燥、急性期肿胀有分泌物,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慢性鼻炎病程长,由多种因素导致,单纯性鼻炎有间歇性鼻塞等症状、检查黏膜肿胀敏感,肥厚性鼻炎鼻塞持续等、检查黏膜增生肥厚不敏感,治疗单纯性鼻炎先治全身病等、肥厚性鼻炎重者可手术,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诊断治疗。
一、病程时长
1.急性鼻炎:病程相对较短,通常是数天至1-2周左右,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起病较急。例如普通感冒引发的急性鼻炎,一般在病毒感染后的短时间内发病,病程有一定自限性。
2.慢性鼻炎:病程较长,常超过3个月,可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长期吸入刺激性物质等多种因素导致,病情容易反复,迁延不愈。
二、症状表现
1.急性鼻炎
初期:患者可出现鼻内干燥、灼热感或痒感,同时伴有打喷嚏,继而出现鼻塞、水样鼻涕等症状,可伴有全身不适,如低热、倦怠、头痛等,儿童可能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惊厥等表现。
急性期:鼻塞逐渐加重,鼻涕转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嗅觉减退,全身症状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症状会逐渐减轻。
2.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为主要症状,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多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涕;可有间歇性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嗅觉减退,常有闭塞性鼻音、耳鸣和耳闭塞感,还可伴有头痛、头昏、咽干、咽痛等症状。
三、鼻腔检查表现
1.急性鼻炎
初期:鼻黏膜充血、干燥。
急性期:鼻黏膜明显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鼻腔内有较多分泌物,初期为水样,后期可为黏液性或黏脓性。
2.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鼻黏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下鼻甲黏膜柔软,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出现凹陷,移去探针后凹陷很快复原;对血管收缩剂敏感。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黏膜增生、肥厚,下鼻甲黏膜肥厚,鼻甲骨可肥大,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探针轻压无凹陷或凹陷不易复原;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四、病因差异
1.急性鼻炎
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过度疲劳等,病毒容易侵入机体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易患急性鼻炎,且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等,病毒传播较快,儿童感染风险较高;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等也会增加成人患急性鼻炎的风险。
2.慢性鼻炎
局部因素: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可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长期刺激鼻黏膜引发炎症;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窦炎等,可长期刺激鼻黏膜;鼻腔用药不当,如长期使用鼻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进而发展为慢性鼻炎。
全身因素: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结核等,可导致鼻黏膜长期淤血或抵抗力下降,引发慢性鼻炎;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等,也可影响鼻黏膜的正常功能;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引起鼻黏膜水肿,导致慢性鼻炎。
五、治疗原则
1.急性鼻炎
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鼻炎,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如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儿童患急性鼻炎时,需特别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等严重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
2.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首先治疗全身慢性疾病、矫正鼻腔解剖畸形等,局部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炎症,也可使用鼻腔冲洗等方法清除鼻腔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慢性肥厚性鼻炎:轻者可采用与慢性单纯性鼻炎类似的治疗方法,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避免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吸烟、空气污染等,以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促进病情恢复。
总之,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在病程、症状、检查表现、病因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