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骨折后按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后)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有手指屈伸、肩部钟摆运动;中期有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前臂旋转训练;后期有力量训练(握力、腕关节抗阻)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同时儿童、老年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训练需根据不同阶段和人群特点合理进行以促进恢复。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训练
受伤手指及未受伤的手指都可进行主动屈伸运动,通过收缩和放松手指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能有效维持手指的关节活动度,这是因为早期手指活动不受桡骨远端骨折部位的明显限制,主动运动有助于保持手部基本功能。
2.肩部钟摆运动
患者身体前倾,健侧手支撑,受伤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前后、左右的钟摆样运动,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天3-4次。这种运动可以活动肩部关节,避免肩部肌肉萎缩,由于骨折后肩部相对稳定,进行钟摆运动不会对桡骨远端骨折部位造成明显不良影响,能维持肩部的活动范围。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训练
主动进行腕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以及尺侧偏和桡侧偏运动。腕关节屈曲时尽量使手掌向小臂方向靠近,伸展时尽量使手掌背伸,尺侧偏是手腕向小拇指一侧偏移,桡侧偏是向大拇指一侧偏移,每个动作每次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次。此阶段骨折处已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通过这些运动可以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度,研究表明适当的腕关节活动训练能促进骨折愈合相关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恢复。
2.前臂旋转训练
坐在椅子上,上臂固定,屈肘90度,前臂做旋前和旋后运动,即手掌向下为旋前,手掌向上为旋后,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天2-3次。前臂旋转训练可以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臂进行各种动作至关重要,在骨折中期进行该训练时要注意幅度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部位移位。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6周后)
1.力量训练
握力训练: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练习,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每次握5-10秒,重复15-20次,每天3-4次。通过握力训练可以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对于恢复手部的抓握功能很有帮助,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好转,逐渐增加握力训练的强度。
腕关节抗阻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腕关节的抗阻屈伸、尺桡偏训练。例如进行腕关节屈伸抗阻时,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手握弹力带另一端进行屈伸运动,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一般每周进行3-4次,每次每个动作10-15次。
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进行穿衣、梳头、拿筷子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模拟日常生活动作,逐渐提高手部和腕部的协调性和功能性。在进行这些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缓慢进行,避免因动作不协调导致再次损伤,而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快训练节奏,但也需在安全范围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后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因为儿童骨骼和软组织相对脆弱。手指屈伸和肩部钟摆运动等早期训练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较小幅度的活动,中期和后期的训练也要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调整强度,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恢复和功能重建。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康复训练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腕关节和前臂的训练幅度要适中,力量训练的强度不宜过大。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时,要确保环境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例如在进行穿衣训练时,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缓慢进行动作,避免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损或其他意外情况。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糖的变化,训练前可适当进食,避免训练中出现低血糖情况。训练强度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和身体耐受程度调整。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避免剧烈的腕关节和前臂旋转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较大的动作,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确保运动安全,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