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预防低血糖
合理选择降糖方案需个体化用药,精准监测血糖要关注频率、时间和目标范围,优化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和运动管理,还需加强患者教育,普及低血糖知识和用药教育以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一、合理选择降糖方案
1.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肝肾功能、并发症等情况个体化选择降糖药物。例如,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如果患者肾功能正常)等。年轻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方案时也需综合考虑其生活方式等因素,避免选择容易导致低血糖的药物过度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从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二甲双胍起始治疗,若血糖控制不佳再逐步调整药物,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因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低血糖风险较低。
二、精准监测血糖
1.监测频率与时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监测血糖。一般来说,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更频繁监测血糖,如每天监测空腹、餐后血糖等。对于口服降糖药患者,也应定期监测血糖。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可能下降,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建议在调整降糖方案前后、改变生活方式前后等关键时间点监测血糖。例如,在开始使用新的降糖药物时,应在用药后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包括餐前、餐后以及夜间血糖,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出现低血糖情况。
2.血糖目标范围: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成人非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在7%左右,但对于老年患者、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短、合并严重并发症等患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左右,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因为严格的血糖控制虽然有助于减少慢性并发症,但对于这些特殊人群,低血糖的危害可能更大,所以通过调整血糖控制目标来平衡预防低血糖和控制血糖的关系。
三、优化生活方式
1.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相对稳定。例如,每天的主食量应相对固定,避免一餐吃得过多或过少。对于糖尿病患者,合理分配三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如早餐、午餐、晚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可大致按照1/5、2/5、2/5分配。同时,要注意饮食中营养均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全谷物等,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引发低血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要注意避免饮食不规律导致低血糖,家长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运动管理: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度。运动宜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可降低运动中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运动方式可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次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30-60分钟。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强度应更温和,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要注意放松。例如,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每天饭后慢走20-30分钟,这样既能达到运动锻炼的目的,又能相对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同时,运动前后都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运动计划。如果运动前血糖较低(如低于3.9mmol/L),应适当进食后再运动;运动中如果出现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食。
四、加强患者教育
1.低血糖知识普及: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低血糖的症状、危害及预防措施。让患者了解低血糖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如出汗、手抖、心慌、饥饿感、头晕等,以及一旦出现低血糖应采取的措施,如立即食用含糖食品(如15-20克葡萄糖片、含糖饮料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家长,要特别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为儿童对低血糖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明确,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怀疑低血糖,应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家长要知道当孩子出现烦躁、哭闹、精神不佳等情况时可能是低血糖的表现,要立即给孩子补充含糖食物。
2.用药教育:向患者详细说明所用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出现的低血糖风险。让患者清楚自己所服药物是否容易导致低血糖,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比如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要告知其在未按时进餐或运动量增加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要注意按时进餐和合理安排运动。同时,教育患者不要自行增减降糖药物剂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避免因药物剂量不当引发低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