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表现分期有哪些
肝性脑病分为四期,一期表现为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儿童患者表现较难察觉需结合肝病病史警惕,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酗酒致肝病者需结合病史鉴别;二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有明显神经体征,儿童患者需结合病史及检查鉴别,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表现,既往有发作史者需与其他疾病鉴别;三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儿童患者唤醒及应答与成人不同,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影响病情观察,有严重基础肝病及多次发作史者病情重;四期为昏迷,不能唤醒,儿童患者监护复杂,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影响基础肝病进而影响表现,有终末期肝病病史者预后差
表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例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患者应答尚准确,但有时吐字不清且较缓慢。此期神经系统体征多无明显异常,脑电图多数正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性格改变等表现较难被察觉,需密切观察其日常行为变化。对于有基础肝病的儿童,出现行为异常时应高度警惕肝性脑病。
性别因素影响:不同性别在该期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主要依赖于基础肝病情况及个体对神经系统改变的反应。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长期酗酒导致肝病的患者,在该期可能因酒精戒断相关表现与肝性脑病前驱期表现混淆,需结合肝病病史鉴别。
病史因素影响:有严重肝病病史,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病史的患者,出现性格和行为改变时更应考虑肝性脑病前驱期可能。
二期(昏迷前期)
表现: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间、地点、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如搭积木、用火柴杆摆五角星等),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也很常见。多有睡眠时间倒错,昼睡夜醒,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而被视为一般精神病。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等。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意识错乱等表现可能与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不同,需结合详细的病史及全面检查鉴别。例如,儿童肝性脑病患者的脑电图异常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性别因素影响: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主要基于神经系统体征及意识、行为改变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肝病患者,可能加重意识错乱等表现,需综合生活方式因素评估病情。
病史因素影响:既往有反复肝性脑病发作病史的患者,在二期时病情进展相对更易识别,但仍需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三期(昏睡期)
表现: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各种神经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肌张力增高,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昏睡期患者的唤醒及应答情况与成人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唤醒且应答不准确,需特别注意神经系统体征的检查,如肌张力等。
性别因素影响:无明显性别差异,重点在于昏睡状态及神经体征的评估。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缺乏运动等的肝病患者,在三期时可能因体力等因素影响病情观察,需关注其昏睡状态下的生命体征等。
病史因素影响:有严重基础肝病病史且多次肝性脑病发作的患者,三期时病情相对较重,需加强监护。
四期(昏迷期)
表现:昏迷,不能唤醒。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浅昏迷时,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换气过度。脑电图明显异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昏迷期患者的各器官功能发育未成熟,昏迷状态下的生命支持及病情观察更为复杂,需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监护,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性别因素影响: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关注昏迷程度及相关生命体征变化。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生活方式对该期患者的影响主要在于基础肝病的诱发因素,如长期酗酒等生活方式可加重肝病进而影响昏迷期表现,需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对基础肝病治疗的重要性。
病史因素影响:有终末期肝病病史的患者进入昏迷期时,预后通常较差,需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给予人文关怀,在护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病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