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怎么办
股骨颈骨折后需及时就医,经问诊、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方式分非手术(牵引、持续制动)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功能锻炼、体位护理及中后期关节活动度、负重训练,还需预防处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在各环节表现和处理有差异。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评估
1.立即就诊:当发生股骨颈骨折后,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急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受伤过程、症状表现等初步了解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股骨颈骨折多与高能量损伤有关,需格外重视;老年人则往往是低能量损伤,如平地滑倒等,但骨折风险因骨质疏松等因素增加。
2.影像学检查: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初步筛查,能发现明显的骨折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细节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例如,MRI对于早期股骨颈骨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早发现骨髓水肿等病变,这对于判断骨折的预后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在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或退变等因素有所不同。
二、治疗方式选择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儿童股骨颈骨折部分可通过牵引复位后保持骨折端稳定。牵引治疗需要长时间卧床,需注意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如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要定期为患者翻身、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等。
持续制动:采用石膏固定等方式保持骨折部位稳定。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肢体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相对恢复能力强但也需关注固定是否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皮肤受压情况防止压疮。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适用于适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常用的内固定装置有空心螺钉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股骨颈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难度和预后有所差异。年轻人股骨颈骨折通过内固定手术有较高的愈合概率,但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愈合相对困难,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风险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等。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时,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早期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但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是否能耐受手术。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人工关节置换,因为其骨骼还在发育,需要尽量保留自身骨骼的生长功能。
三、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
功能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可开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温和的锻炼,避免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
体位护理:保持正确的体位,如牵引治疗时要维持牵引的重量和方向正确。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床垫的舒适度,定期更换体位,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2.中期及后期康复
关节活动度训练: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练习,恢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进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避免关节僵硬等问题。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内固定术后患者需要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判断骨折愈合程度后再逐渐增加负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也需要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逐步进行负重,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负重恢复速度和耐受程度不同。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肺部感染: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对于无法自主咳痰的患者可进行拍背等辅助排痰措施。
2.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后血液回流受阻等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通过早期的肢体活动、穿戴弹力袜等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禁忌等情况,老年人使用抗凝药物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等。
3.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是常见并发症。对于骨折患者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股骨头血运等情况,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有坏死倾向的患者可考虑进一步的治疗干预等,不同年龄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和预后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