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1阳性,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1阳性指尿常规检见少量红细胞,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10-20个左右,提示尿液有红细胞漏出,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或病理性因素(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肾小球肾炎、肿瘤)引起,需通过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尿红细胞形态分析等检查明确病因,生理性因素致者休息或生理期后复查,病理性因素致者则依相应病症采取如结石治疗、抗感染、肾炎药物及肿瘤相应治疗等应对措施。
一、尿潜血1阳性的含义
尿潜血1阳性是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尿液中有少量红细胞,但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未达到一定程度(通常尿潜血1+表示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在10-20个左右),提示尿液中存在红细胞漏出的情况。
二、可能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尿潜血1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或血管破裂,使得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长跑、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后,部分人会出现短暂的尿潜血阳性,一般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对于爱运动的人群,剧烈运动后应适当休息并复查尿常规。
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1阳性。这种情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生理期结束后再次复查尿常规,潜血情况通常会消失。处于生理期的女性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时的卫生,避免经血混入。
2.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红细胞渗出,引起尿潜血1阳性。同时可能伴有腰痛、腹痛等症状。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要定期复查,观察结石情况及尿液潜血变化。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会使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漏出,导致尿潜血1阳性。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尿路清洁。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出现尿潜血1阳性。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对于有肾小球肾炎家族史或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要密切关注尿液潜血及相关指标变化。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不规则,容易发生坏死、破溃,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1阳性。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需进一步进行泌尿系统超声、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当发现尿潜血1阳性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
1.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例如,对于怀疑泌尿系统结石或肿瘤的患者,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肾脏疾病导致的尿潜血阳性。
3.尿红细胞形态分析: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多提示肾脏本身的病变;如果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原因引起。
四、应对建议
1.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尿潜血1阳性
剧烈运动导致:休息一段时间后复查尿常规,如果潜血消失则无需特殊处理,以后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女性生理期导致:生理期结束后复查尿常规,若潜血转为阴性则不需要治疗,生理期要注意个人卫生护理。
2.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尿潜血1阳性
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路的作用。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力。
肾小球肾炎: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能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
泌尿系统肿瘤:需要进一步评估肿瘤的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尿潜血1阳性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