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早期(术后1-6周)、中期(术后6-12周)、后期(术后12周以后),各期有不同目标和措施,同时要注意定期复查、个体化治疗及预防深静脉血栓、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一、康复治疗的分期及目标
(一)早期康复(术后1-6周)
1.目标:预防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开始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基础训练。
2.具体措施
体位管理:根据手术方式等采取正确体位,如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术后,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老年患者,要注意体位舒适且避免压疮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皮肤完整性,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肌肉收缩训练: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平卧,绷紧大腿前面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坚持;对于老年患者,肌肉萎缩风险更高,更要重视。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踝关节活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活动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都应在可耐受范围内进行。
(二)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1.目标: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开始部分负重训练。
2.具体措施
关节活动度强化: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活动度增加速度可适当快些;而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的患者,要缓慢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伸直下肢,抬高到离床面15-30厘米,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随着恢复进展,可逐步增加难度,如在踝关节处增加小重量进行抗阻训练。对于女性患者,在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条件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部分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开始部分负重,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不同骨折愈合情况的患者部分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不同,一般从体重的1/4-1/3开始,逐渐增加。
(三)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1.目标: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恢复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具体措施
全面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髋关节的全方位活动训练,包括内旋、外旋等,使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水平。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的患者,更需要加强这方面训练来恢复正常活动度。
平衡和步态训练:进行平衡板训练、步态训练等,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行走稳定性。可以在平地、台阶等不同环境下进行训练。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平衡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平衡不好容易摔倒再次受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训练,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这些日常生活活动的恢复,要给予耐心和指导。
二、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定期复查
1.术后要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都需要复查。对于年轻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定期复查;老年患者骨折愈合慢,更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进程,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体化治疗
1.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包括年龄、骨折类型、身体状况等,康复治疗方案要个体化。例如,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能可以更快地进行负重训练,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康复进程要更谨慎。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同时患有冠心病和股骨颈骨折,康复治疗要综合考虑各疾病的相互影响,避免因康复训练导致其他疾病加重。
(三)预防并发症
1.深静脉血栓: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下肢血液循环,除了进行踝关节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的训练外,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等预防,但主要还是以康复训练为主。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更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采用间歇性气压压迫等辅助措施。
2.肺炎:鼓励患者咳嗽、咳痰,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3.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骨突部位,如骶尾部等,预防压疮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