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慢性荨麻疹方法有哪些
慢性荨麻疹的应对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寻找并避免触发因素,通过多种方式明确个体触发因素后尽量避免接触;二是药物治疗,一线药物是抗组胺药物,常规治疗不佳可考虑奥马珠单抗等;三是免疫治疗,包括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需注意各自特点和适用情况;四是其他治疗措施,有中药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中药需循证规范应用,生活方式调整要结合不同人群特点保持健康作息、适度运动和舒畅心情。
一、寻找并避免触发因素
1.明确触发因素:慢性荨麻疹的触发因素多样,包括食物(如鱼虾、坚果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明确个体的触发因素至关重要。例如,通过皮肤点刺试验可以检测出患者对某些吸入性或食入性过敏原是否敏感,这对于有针对性地避免触发因素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触发因素可能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食用特定食物或感染病毒而触发,而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则需特别关注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对荨麻疹的影响。
2.避免触发因素:一旦明确触发因素,应尽量避免接触或暴露于这些因素。对于食物触发因素,要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对于药物触发因素,应避免使用致敏药物;对于感染因素,需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以减少荨麻疹的发作。在生活方式方面,应根据季节变化避免接触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以减少尘螨接触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物应用较为广泛,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发挥作用,能有效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控制慢性荨麻疹症状方面安全有效,且相对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其镇静副作用较少,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范围,同时要考虑患者的病史,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需调整药物使用方案。
2.其他药物:对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药物。如奥马珠单抗,适用于经过优化抗组胺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控制不佳的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它是一种抗免疫球蛋白E(IgE)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游离的IgE,减少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从而阻断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达到治疗目的。但奥马珠单抗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三、免疫治疗
1.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由过敏原介导的慢性荨麻疹,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例如,对于由尘螨过敏引起的慢性荨麻疹,通过逐渐增加尘螨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进行脱敏治疗,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从而改善患者的过敏状态,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但特异性免疫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且治疗过程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因为不同患者对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如儿童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时需特别关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一些免疫调节剂也可能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如环孢素等,但环孢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肾功能损害等,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获益与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时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个体差异。
四、其他治疗措施
1.中药治疗:部分中药可能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要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进行筛选和规范应用。一些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方剂具有调节免疫、抗过敏等作用,但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在考虑中药治疗时,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情况等,避免中药与其他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中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慢性荨麻疹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因为精神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儿童需要家长协助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而成年人则需要根据自身工作和生活情况合理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