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疮怎么预防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包括规律排便和缩短排便时间;注意肛门局部清洁,要正确清洁且避免过度清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酒;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活动并选择合适坐姿站姿;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基础疾病和及时治疗肠道疾病,以此来预防外痔疮等问题。
一、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1.规律排便:每天尽量定时排便,避免憋便。一般建议晨起后或早餐后尝试排便,因为经过一夜的消化,肠道蠕动会比较活跃,此时排便有助于形成规律的排便反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停留几分钟,逐渐建立排便反射;成年人则要避免因工作忙碌等原因长时间憋便,否则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会导致粪便干结,增加排便时的阻力,容易引发外痔疮。
2.缩短排便时间: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或玩手机等,一般建议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过长的排便时间会使腹压增高,影响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肛门静脉丛的压力,进而增加外痔疮的发生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注意这一点,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在旁边引导,避免其在马桶上花费过多时间。
二、注意肛门局部清洁
1.正确清洁方法:每次排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肛门局部,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可以使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拭,然后用温水冲洗。对于女性,要注意从前往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阴道。不同年龄的人群清洁方式基本相同,但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温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成年人若有肛周疾病史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肛周清洁产品,但一般情况下温水清洗即可。
2.避免过度清洁:虽然要保持肛门清洁,但也不要过度清洁,以免破坏肛门局部的正常菌群和皮肤屏障。过度清洁可能会导致肛门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反而不利于肛门健康。
三、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物(燕麦、玉米、糙米等)。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不同年龄阶段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来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成年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例如,每天可以吃300~500克蔬菜,100~200克水果,适当搭配全谷物食品。
2.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和饮酒会刺激肛门局部血管,导致血管扩张,增加外痔疮的发生风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应尽量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例如,有饮酒习惯的成年人应控制饮酒量,最好避免饮用高度白酒,而年轻人更要注意避免过度食用辛辣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四、避免久坐久站
1.定时活动:长时间久坐或久站会影响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司机等人群,建议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一下,进行简单的散步、深蹲等动作,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儿童如果是因为学习等原因长时间坐着,家长应督促其定时起来活动身体;成年人在工作之余也应积极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外痔疮的发生几率。
2.选择合适的坐姿和站姿:坐着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弯腰驼背,可在腰部垫一个小靠垫,使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90度弯曲,让肛门局部承受的压力相对均匀。站立时要双脚交替受力,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五、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控制基础疾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要积极控制病情。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时,会影响血管的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肛门局部血管;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并发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也会增加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风险,从而增加外痔疮的发生可能性。因此,这类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将病情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2.及时治疗肠道疾病:如果患有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或肠道寄生虫病等,要及时进行治疗。肠道炎症会刺激肛门局部,肠道寄生虫也可能影响肛门周围的健康,长期不治疗可能会诱发外痔疮。例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