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肝病有哪些
肝脏疾病种类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和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药物性肝病,肝硬化多由多种肝病发展而来,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表现,肝衰竭由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多种严重表现且病情凶险。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易感染,常可在学校、家庭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不同年龄均可感染,感染后部分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3.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注射吸毒等途径传播,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易慢性化,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丁型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相对较高,常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或协同感染。
5.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青壮年发病较多,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流产、死胎发生率高。
二、脂肪性肝病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高发,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儿童中随着肥胖率上升,NAFLD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2.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男性相对更易受影响,饮酒量和饮酒持续时间是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40g、女性≥20g,持续5年以上易患酒精性肝病,可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多见于女性,各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乏力、黄疸、腹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丙种球蛋白升高等。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瘙痒、黄疸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纤维化狭窄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男性多见,常与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存在,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瘙痒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狭窄与扩张相间的“串珠样”改变。
四、遗传代谢性肝病
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缺陷导致铜代谢异常,体内铜蓄积,主要累及肝、脑、眼等组织,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角膜K-F环等表现。
2.血色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铁代谢障碍性疾病,因铁调节基因异常导致肠道铁吸收增加,体内铁过度沉积,主要累及肝、心、胰、皮肤等器官,成年男性多见,早期可表现为乏力、肝大等,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肝硬化、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五、药物性肝病
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与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个体遗传易感性等有关,常见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包括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等,临床表现多样,可类似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肝衰竭等表现。
六、肝硬化
多由上述各种肝病长期发展而来,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理上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水等)和门静脉高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脾功能亢进等),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七、肝衰竭
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重型乙型肝炎等)、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各年龄均可发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