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什么意思
尿潜血“+-”表示尿潜血检测弱阳性,尿液中可能有少量红细胞,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原因导致红细胞漏出。发现后需通过尿沉渣镜检、泌尿系统超声等进一步检查评估,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有相应应对建议,儿童要观察伴随症状、适当休息后复查等,女性经期附近检测假阳性可经期后复查,非经期有症状要查感染等,老年人要谨慎排查病因、全面评估肾功能等。
一、尿潜血“+-”的含义
尿潜血“+-”是尿常规检查中的一种结果表述,它表示尿潜血检测结果为弱阳性,即尿液中可能存在少量的红细胞,但数量较少,处于临界状态。正常情况下,尿常规中的尿潜血应该是阴性的,“+-”提示尿液中有红细胞漏出的情况,但程度相对较轻。
(一)红细胞漏出的可能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等器官功能尚不完全成熟,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尿潜血弱阳性。例如,一些健康儿童在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尿潜血“+-”的情况,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暂时受到影响,红细胞少量漏出。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减退,也可能出现尿潜血弱阳性的情况,这与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有关。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过少的人,尿液浓缩,红细胞相对容易聚集,可能导致尿潜血检测出现弱阳性。比如,一些工作繁忙忘记及时饮水的人群,尿液中红细胞浓度相对升高,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过度劳累的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尿潜血“+-”。
2.病理性因素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引起尿潜血的肾脏疾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肾小球肾炎都可能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受损,使得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出现尿潜血“+-”甚至更严重的情况。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漏出。儿童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出现尿潜血“+-”。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原因,在经期等特殊时期,也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影响尿潜血的检测结果。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损伤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泌尿系统结石,例如儿童如果存在代谢异常等情况也可能长结石,老年人则可能因为钙质代谢等问题引发结石。
二、进一步检查与评估
当发现尿潜血“+-”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原因。
(一)尿沉渣镜检
通过尿沉渣镜检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数量等。如果尿沉渣镜检发现畸形红细胞为主,往往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如果是正常形态的红细胞为主,可能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原因引起的血尿。
(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对于怀疑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占位性病变等情况。例如,对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排查,超声是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于老年人,超声可以帮助发现是否存在肾脏肿瘤等病变导致的尿潜血“+-”。
三、不同人群的应对建议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水肿、尿频、尿急、尿痛等。如果没有其他明显不适,需要注意让儿童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然后复查尿常规。如果多次复查仍有异常,需要进一步进行尿沉渣镜检、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等问题,及时干预。
(二)女性
女性在经期时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出现尿潜血“+-”的假阳性结果,所以如果是在经期附近检测发现尿潜血“+-”,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再复查尿常规。非经期出现尿潜血“+-”的女性,要注意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如果有这些症状,需要进一步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需要更加谨慎地排查病因。除了进行上述的尿沉渣镜检、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外,还可以考虑进行肾功能检查等,全面评估肾脏功能状况。同时,老年人要注意自身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从而导致尿潜血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