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的胫骨骨折怎么处理
骨折现场先制动固定、止血包扎,及时就医行影像学等检查评估,治疗分保守(石膏支具、牵引)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练肌肉等长收缩等,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后期恢复肢体功能,康复中注意营养等。
一、骨折的现场初步处理
1.制动与固定:首先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移动。如果身边有合适的木板、树枝等,可将其固定在骨折肢体的两侧,进行临时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这样能有效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疼痛和避免二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柔韧性较好,固定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止血与包扎:如果骨折部位有出血情况,应先进行止血。可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用干净的敷料或毛巾等覆盖伤口后进行包扎。但要注意包扎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更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可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后尽快送医。
二、及时就医诊断
1.影像学检查:患者被送往医院后,首先会进行X线检查,这是诊断胫骨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可能还需要进行CT检查,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或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帮助医生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在儿童中,由于骨骼的特殊性,可能还会考虑进行MRI检查,以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
2.全身状况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全身状况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合并损伤。因为胫骨骨折可能会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所以还会检查下肢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等,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如感觉、运动功能是否正常。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考虑其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治疗和恢复。
三、治疗方法选择
1.保守治疗
石膏或支具固定: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通过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仍需密切关注。在固定期间,患者要注意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要注意保持固定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损伤。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移位明显的胫骨骨折,可能会先采用牵引治疗,如跟骨牵引。通过牵引可以逐渐复位骨折端,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牵引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在牵引过程中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牵引部位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如果胫骨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或保守治疗难以维持复位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切开复位的方法,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然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手术治疗可以使骨折得到更稳定的固定,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1-2周):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练习。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练习,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可以进行患肢的抬高练习,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中期康复(固定后2-8周):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练习。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可以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仪)等辅助设备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由专业康复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要进行全面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包括步行训练、平衡训练等。通过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患者要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