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术前,术后要注意事项有哪些
术前需观察颅骨骨折患者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并做相关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以缓解其紧张焦虑;术后要进行体位、生命体征等一般护理,预防颅内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逐步开展康复指导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儿童在各方面需考虑其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相应护理。
一、术前注意事项
(一)一般评估与准备
1.病情观察
对于有颅骨骨折的患者,术前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若患者存在颅脑损伤相关情况,如伴有意识障碍,要留意意识状态的变化,如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分的动态监测。例如,若患者GCS评分呈下降趋势,提示病情可能加重,这与颅骨骨折可能导致颅内进一步损伤或出血等情况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情变化的耐受不同,儿童颅骨骨折后可能更易出现颅内压变化相关的生命体征波动,需更频繁监测。
观察患者头部伤口情况,有无脑脊液漏等情况。若有脑脊液耳漏或鼻漏,要注意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避免堵塞,同时要防止颅内感染,因为脑脊液漏是颅内与外界相通的潜在通道,增加感染风险。
2.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颅骨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范围、是否伴有颅内出血等。还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为手术做准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需在术前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以降低手术中出血等风险;糖尿病患者则要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因血糖过高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等。
(二)患者心理方面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大致过程等,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反应不同,儿童可能因陌生环境和对手术的恐惧而哭闹不安,家属需给予安抚,医护人员也可通过温和的沟通方式让儿童逐渐适应;成年患者可能更关注手术的预后等情况,要耐心解答其疑问。
二、术后注意事项
(一)一般护理方面
1.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体位根据手术情况和病情而定。若为额部颅骨骨折手术,可能采取平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卧位,以利于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有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可适当将头部抬高15°-30°,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不同年龄患者体位要求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骨骼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位调整需更加轻柔且密切观察耐受情况。
2.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每小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如发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提示可能有颅内出血等并发症,需及时告知医生。例如,术后患者若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可能是颅内血肿形成压迫动眼神经等所致,这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3.伤口与引流管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若有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一般引流液开始可能为血性,逐渐转为清亮。对于儿童患者,因皮肤较为娇嫩,要特别注意切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皮肤损伤或感染。
(二)并发症预防与观察
1.颅内感染预防
虽然术后已进行切口等护理,但仍需警惕颅内感染。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腰椎穿刺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对于有脑脊液漏病史或术后可能存在脑脊液漏风险的患者,更要加强颅内感染的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等原则。
2.颅内出血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加剧、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加深等情况,这些可能是颅内出血复发或再出血的表现。术后24-48小时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高发时段,需重点关注。不同年龄患者对颅内出血的耐受不同,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更需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
(三)康复与饮食方面
1.康复相关
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指导。若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在病情允许下,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训练,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康复,避免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创伤影响其后续生长发育。
2.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对于成年患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以促进切口愈合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和易于消化,避免因饮食不当引起胃肠道不适。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和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