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3加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3加指尿常规中尿里红细胞较多,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现后需进一步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出现尿潜血3加有各自需注意的情况。
一、尿潜血3加的含义
尿潜血3加是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尿液里出现较多的红细胞,用“+”表示阳性程度,3加意味着尿中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尿潜血检查应为阴性。
二、可能导致尿潜血3加的常见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引起肾小球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得以漏出进入尿液。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年轻人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中老年人也可能因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导致。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熬夜等可能加重病情。有肾脏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表现:除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高血压等表现。
2.尿路感染
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各年龄均可发病,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女性等是高发人群。不注意个人卫生、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生活方式因素易诱发。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尿路畸形等)的人群也易发生尿路感染。
表现: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泌尿系统结石
发病机制: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与饮食、代谢等因素有关,如长期饮水少、高钙饮食等易形成结石。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高。
表现:可伴有腰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较剧烈,呈绞痛样,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或导致红细胞异常,进而引起尿潜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泌尿系统出血导致尿潜血。各年龄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可诱发。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
表现:除尿潜血外,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累及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长期紫外线暴露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表现:可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旦发现尿潜血3加,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
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有无结石、肿瘤、畸形等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有助于评估蛋白尿的程度,判断肾脏损伤情况。
肾功能检查:包括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评估肾脏损害程度。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异常)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对判断血尿来源有重要意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3加时,需格外重视。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等因素相对更易影响。要注意有无伴随的发热、尿频、尿急等表现,及时就医,详细询问病史,如近期有无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肾小球肾炎可能与前驱感染相关,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需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等。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尿潜血3加时,要考虑妊娠期特有的情况,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需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需谨慎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方法。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3加时,要考虑多种慢性疾病的可能,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要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病程、控制情况等。同时,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检查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