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薄弱区向外膨出的袋状结构,病因有先天性(如先天性膀胱肌层局限性发育不良、先天性下尿路梗阻)和后天性(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膀胱颈部挛缩等引起的下尿路梗阻);病理表现为憩室壁由纤维组织构成且无肌层,易并发感染、结石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排尿异常、尿路感染相关症状、血尿、腹部包块等);诊断方法有超声检查、膀胱造影、CT检查、膀胱镜检查等;治疗原则为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采取手术治疗及针对并发症的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处理。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膀胱肌层局限性发育不良,导致部分膀胱黏膜向外突出形成憩室,多见于儿童,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肌层的分化异常有关。不同性别儿童的发生概率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具体机制仍与胚胎时期泌尿系统的发育进程相关。
先天性下尿路梗阻,如先天性尿道瓣膜、狭窄等,可使膀胱内压力增高,促使膀胱黏膜经肌层薄弱处突出形成憩室。例如先天性尿道瓣膜患儿,由于瓣膜阻碍尿液正常排出,膀胱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增加了膀胱憩室的发生风险。
2.后天性因素:
老年男性常见的前列腺增生,可引起尿路梗阻,进而导致膀胱憩室。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增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阻力增加,膀胱逼尿肌代偿性增厚,长期如此可使膀胱黏膜疝入肌层形成憩室。
膀胱颈部挛缩、结石、肿瘤等后天性因素引起的下尿路梗阻,也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引发膀胱憩室。比如膀胱结石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及肌层,导致局部结构改变,易形成憩室。
二、病理表现
膀胱憩室壁由纤维组织构成,无肌层。憩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若憩室颈部较窄,尿液引流不畅,易并发感染、结石形成,甚至可能发生憩室穿孔等严重情况。例如憩室内长期存在感染,会反复刺激膀胱黏膜,增加膀胱黏膜恶变的潜在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部分较小的膀胱憩室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先天性较小憩室且未引起尿路梗阻及其他并发症时。
2.有症状型:
排尿异常:可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感等,这是由于憩室导致膀胱有效容量减少或尿液引流不畅所致。在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继发膀胱憩室的患者中,排尿困难症状较为常见,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等。
尿路感染相关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当憩室内尿液引流不畅时,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儿童患者若发生膀胱憩室并发感染,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发热等表现。
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尿,可能与憩室黏膜充血、结石摩擦憩室黏膜等因素有关。
腹部包块:较大的膀胱憩室有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膀胱憩室的常用方法,可显示膀胱壁向外突出的无回声区,有助于发现憩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于儿童先天性膀胱憩室的初步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反复进行。
2.膀胱造影:能清晰显示憩室的形态、大小及与膀胱的关系,是诊断膀胱憩室的重要方法。通过向膀胱内注入造影剂,可观察到造影剂充盈的憩室影。
3.CT检查:可更准确地显示膀胱憩室的结构,了解憩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如憩室穿孔等有一定帮助。
4.膀胱镜检查:能直接观察憩室的开口及憩室内情况,同时可排除膀胱内其他病变如肿瘤等。但对于一些较小的、位置特殊的憩室可能观察不够全面。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膀胱憩室: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憩室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先天性无症状膀胱憩室,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憩室是否有变化,定期进行超声或膀胱造影复查。
2.有症状膀胱憩室: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修复憩室。例如对于由前列腺增生导致下尿路梗阻继发膀胱憩室的患者,可考虑行前列腺增生手术解除梗阻,同时处理膀胱憩室;对于先天性膀胱憩室有明显症状或并发感染、结石等情况的患儿,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膀胱壁修补等。
针对并发症的治疗:若膀胱憩室并发感染,需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等进一步治疗;若并发结石,需同时处理结石,可根据结石情况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
总之,膀胱憩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借助多种检查方法,治疗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因引起的膀胱憩室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各自的特点,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