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肛肠息肉
肛肠息肉是直肠黏膜上的良性隆起病变统称,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发病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可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等诊断,可内镜下或手术治疗,可通过调整饮食、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预防。
一、肛肠息肉的定义
肛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黏膜上的新生物,多为良性病变,是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统称。
二、肛肠息肉的分类
1.炎症性息肉:常是由于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的增生性病变,多与肠道的慢性炎症有关,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容易出现此类息肉,一般体积较小,随着炎症的控制有可能缩小或消失。
2.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根据组织学特点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相对较高。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低纤维饮食等)有关。
三、肛肠息肉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与基因突变有关,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者从幼年起肠道内就会陆续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成年后几乎都会发生癌变。
2.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肠道炎症,如慢性结肠炎等,肠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控制不佳时,发生肛肠息肉的几率会增加。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肠道黏膜受到的不良刺激增多,容易诱发肛肠息肉。比如,过多摄入红肉、加工肉类,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不足。
吸烟与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肛肠息肉的发生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都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干扰肠道的代谢和修复过程。
四、肛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1.便血:多数患者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一般出血量较少。如果是较大的腺瘤性息肉,可能会出现较多量的便血。例如,管状腺瘤较大时,可能因大便摩擦导致息肉表面血管破裂而引起较明显的便血。
2.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者排便不尽感等。炎症性息肉患者可能因肠道炎症刺激,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等排便习惯的改变。
3.息肉脱出:直肠下端的息肉如果蒂较长,排便时可能会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推回。绒毛状腺瘤体积较大时,更易出现脱出情况。
五、肛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及直肠下段的息肉,尤其是较大的息肉能够被摸到,这是一种简单初步的检查方法,但对于直肠上段的息肉可能触及不到。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肛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肠道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并且可以在结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有恶变倾向等。例如,通过活检病理检查可以区分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
3.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充盈缺损,对肛肠息肉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相对结肠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稍差,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六、肛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结肠镜应用高频电凝设备将息肉切除,这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扁平息肉等,通过切除病变的黏膜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基底较宽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例如,直肠上段较大的腺瘤性息肉,可能需要经腹手术切除。
七、肛肠息肉的预防
1.调整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肛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2.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减少便秘和腹泻的发生,因为长期便秘或腹泻会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治疗;一般人群也建议定期进行肛肠相关检查,如5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肛肠息肉。
4.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规范治疗,控制肠道炎症,降低肛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