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与鼻咽癌的区别
鼻咽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部位在鼻咽部黏膜等,急性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有相应症状及短病程,慢性由急性反复发作等致,有鼻咽不适等长病程;鼻咽癌是鼻咽腔顶部和侧壁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涕中带血等症状。影像学上鼻咽炎无占位病变,鼻咽癌有占位且侵犯周围组织;病理上鼻咽炎是炎症细胞浸润,鼻咽癌是异型细胞。治疗上急性鼻咽炎对症或用抗生素,慢性鼻咽炎去除病因等,鼻咽癌综合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鼻咽炎和慢性鼻咽炎。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等,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慢性鼻咽炎常为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原因所致,发病部位主要局限在鼻咽部黏膜等区域。
2.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病变部位主要在鼻咽部的上皮组织等。
二、症状表现
1.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初期有鼻咽部干燥、灼热感,继而出现鼻塞、流涕,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症状相对较重,如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一般病程较短,数天至2-3周可恢复。
慢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可伴有刺激性咳嗽等,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数月至数年。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相似,但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易被家长忽视其鼻咽部不适相关表现。
2.鼻咽癌
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涕中带血,多为单侧鼻腔少量血丝,晨起时多见;一侧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还可能出现头痛,多为单侧持续性隐痛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由于鼻咽癌好发于我国南方等地区,不同地区人群发病率不同会影响发现的早晚等情况,有家族鼻咽癌病史的人群相对风险更高。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1.影像学检查
鼻咽炎:鼻咽部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占位性病变,黏膜可能有充血、增厚等表现,但边界清晰,结构无明显破坏。例如在鼻咽部CT或MRI检查中,可见鼻咽部黏膜轻度增厚,周围组织无受侵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鼻咽部解剖结构略有差异,但影像学表现主要根据黏膜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判断。
鼻咽癌:鼻咽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鼻咽部有占位性病变,病变边界不清,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如咽旁间隙、颅底骨质等。例如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对于儿童鼻咽癌患者,由于其鼻咽部组织相对较娇嫩,影像学检查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但仍可通过专业设备准确判断病变情况。
2.病理检查
鼻咽炎:病理检查可见鼻咽部黏膜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上皮细胞一般无异型性改变。通过取鼻咽部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可明确为炎症性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炎症病理表现可能在细胞浸润程度等方面略有不同,但本质是炎症性的病理改变。
鼻咽癌:病理检查可发现鼻咽部上皮组织有异型细胞,符合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如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增大、核分裂象增多等。通过病理活检可确诊为鼻咽癌,这是鉴别两者的金标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鼻咽癌患者,其病理表现可能与一般人群类似,但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身体状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治疗原则
1.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多饮水、注意休息等,可适当使用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如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药物的安全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同时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慢性鼻咽炎:主要是去除病因,如治疗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局部可使用含漱液、含片等缓解症状,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等。
2.鼻咽癌
治疗方法主要有放疗、化疗、手术等综合治疗。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各期鼻咽癌患者。化疗可用于辅助放疗或晚期鼻咽癌的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少数早期鼻咽癌患者。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鼻咽癌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儿童鼻咽癌患者则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的影响,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