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是指腺样体因炎症等反复刺激病理性增生,引发鼻堵等症状,病因有炎症刺激和过敏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纤维鼻咽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儿童是高发群体且有特点及注意事项,特殊病史儿童治疗需谨慎。
一、腺样体肥大的定义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表面呈桔瓣样。腺样体肥大是指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等症状,尤以夜间加重,可伴随听力下降、耳鸣、咳嗽等表现。
二、腺样体肥大的病因
1.炎症反复刺激:急慢性鼻咽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可反复刺激腺样体,导致其发生病理性增生。儿童时期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发炎症,从而增加腺样体肥大的发生风险。例如,上呼吸道感染频繁发作时,炎症因子持续作用于腺样体,促使其淋巴组织增生。
2.过敏因素: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可引起腺样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腺样体充血、水肿进而增生肥大。过敏反应会使得腺样体局部的免疫反应被激活,长期的过敏状态会促使腺样体组织不断增生。
三、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部症状:鼻塞为主要症状,可因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引起。患儿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严重者可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由于长期鼻塞,患儿可能养成张口呼吸的习惯,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
耳部症状:咽鼓管咽口受阻,可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若继发感染,可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耳痛、发热等症状。这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堵塞了咽鼓管咽口,影响了中耳的通气引流。
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分泌物刺激呼吸道黏膜,常引起阵咳,易并发气管炎。
2.全身症状:患儿可出现营养发育不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夜惊、磨牙、盗汗、尿床等症状。这是由于长期腺样体肥大导致慢性缺氧,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
四、腺样体肥大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检查,可见鼻咽部有粉红色、质软的肿物,表面多呈桔瓣状,有纵行的沟裂。用触诊可触及鼻咽部有柔软的块状物。
2.纤维鼻咽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部位及形态,还可看到鼻咽部的其他病变情况。
3.影像学检查:鼻咽侧位X线片可测量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正常比值一般小于0.65,若大于0.7则提示腺样体肥大;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的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腺样体肥大的治疗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可先采取药物治疗。如存在过敏因素,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合并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药物治疗一般只能缓解症状,难以使腺样体缩小至正常状态。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鼻塞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儿童腺样体肥大伴随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情况,通过定期鼻腔冲洗,有助于保持鼻腔通畅,减少炎症刺激。
2.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腺样体肥大导致严重的呼吸暂停、听力下降等情况,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腺样体切除术,可通过鼻内镜下进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建议在患儿4岁以上且符合手术指征时进行手术,此时患儿的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且术后恢复也相对顺利。
六、不同人群腺样体肥大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
特点:儿童时期是腺样体肥大的高发年龄段,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炎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腺样体增生。而且儿童腺样体肥大可能对其生长发育、面部形态以及听力等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注意事项: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呼吸、睡眠等情况,若发现儿童有长期鼻塞、打鼾等症状,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儿童的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如让儿童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同时,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2.特殊病史儿童: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特殊病史的儿童,在诊断和治疗腺样体肥大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手术治疗也需要评估感染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