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子腺样体肥大怎么办
腺样体是儿童时期易增生肥大的淋巴组织,儿童6-7岁发育最大、10岁后渐萎缩,肥大可致耳部、鼻部、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可通过鼻咽镜、影像学检查诊断,轻度可药物治疗或观察,严重等情况需手术,术后要做好一般护理与康复期注意事项,还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来预防腺样体肥大
一、腺样体肥大的定义及相关情况了解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在儿童时期会增生肥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至最大,10岁以后逐渐萎缩,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则为腺样体肥大。
二、腺样体肥大的评估与诊断
1.症状观察
耳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不愿交流等情况,这与儿童耳部发育特点及腺样体位置相关,儿童咽鼓管短、平、宽,更容易因腺样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
鼻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且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如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这是由于儿童面部骨骼尚在发育阶段,长期呼吸模式改变导致。
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分泌物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引起阵咳,易并发气管炎,儿童免疫系统及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
2.检查方法
鼻咽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及堵塞后鼻孔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鼻咽侧位X线片或CT检查,能清晰显示腺样体的形态和大小,对于评估腺样体肥大程度有重要价值。
三、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且有感染迹象的儿童,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其通过局部抗炎作用减轻腺样体炎症和水肿,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的剂量和疗程,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局部用药减少全身吸收风险;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短期使用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
观察等待:对于部分症状较轻的儿童,尤其是腺样体处于生理性肥大阶段且无明显不适的,可密切观察,因为部分儿童随年龄增长腺样体可逐渐萎缩,需定期随访评估腺样体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腺样体肥大导致严重鼻塞、经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等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长期鼻塞严重影响儿童睡眠和生活质量,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改善,就需考虑手术解除气道梗阻。
手术方式:目前多采用腺样体切除术,可通过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切除肥大的腺样体,改善相关症状。
四、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可进食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藕粉、粥等,避免过热、过硬食物刺激手术创面,儿童术后可能因创面疼痛不愿进食,需耐心喂养,保证营养摄入促进创面愈合。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术后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预防感染,儿童可能不太配合口腔护理,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协助进行。
鼻腔护理:注意观察鼻腔有无出血,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若出血较多需及时告知医生;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可轻轻擦拭鼻腔分泌物。
2.康复期注意事项
休息与活动:术后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一般1-2周内以静卧休息为主,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活泼好动,需家长做好监护,防止过度活动影响创面恢复。
复诊随访: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一般术后1个月左右需复查鼻咽镜等,了解腺样体切除后的创面愈合及鼻腔、咽鼓管等部位恢复情况。
五、预防腺样体肥大相关建议
1.增强儿童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营养是维持免疫力的基础。
适量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活动、跑步、游泳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预防呼吸道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机会;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儿童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对呼吸道健康很重要,尤其是寒冷季节,可通过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