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康复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进行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腕关节和手指活动;中期开展肩关节被动活动、肩部肌肉助力收缩;后期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力量和耐力训练,康复中要定期复查并配合训练。
一、早期康复(术后1-2周)
1.肩部肌肉等长收缩
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老年人,在肱骨大结节骨折早期均可进行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通过肩部肌肉的轻微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例如,让患者肩关节周围的三角肌、冈上肌等进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样的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为后期的康复打下基础。
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趣味性,避免引起患儿的抵触情绪,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其进行肌肉收缩训练;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适当调整训练的频率和每次收缩的时间,但要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腕关节和手指活动
无论是何种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都应进行腕关节和手指的主动活动。腕关节可进行屈伸、桡尺偏等活动,手指可进行屈伸、对指等活动。这有助于防止手部的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一般来说,每小时可进行3-5分钟的腕关节和手指活动,活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例如,患者可以缓慢地握拳、松开,反复进行,同时配合腕关节的屈伸动作。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良好的手部活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控制病情也有一定好处。
二、中期康复(术后2-6周)
1.肩关节被动活动
在骨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开始进行肩关节的被动活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活动范围应逐渐增加,一般每次被动活动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每天1-2次。例如,肩关节前屈可逐渐从30°左右开始,慢慢增加到60°-90°,但要注意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加剧。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且骨折愈合顺利的患者,可适当加快活动范围增加的速度;而对于老年患者或骨折愈合较慢的患者,要缓慢进行,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范围为准。
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肩部结构特点,在被动活动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被动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防止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2.肩部肌肉助力收缩
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肩部肌肉的助力收缩训练。例如,借助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肩部肌肉的收缩,利用弹力带的阻力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助力收缩训练可分为不同的方向,如外展助力收缩等。每次训练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2-3次。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为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创造条件。对于儿童患者,可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轻便辅助工具进行助力收缩训练;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训练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心率过快等情况。
三、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1.肩关节主动活动
当骨折愈合达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可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全方位主动运动,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患者可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锻炼,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例如,患者可每天进行3-4次主动活动,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随着康复的进展,可逐渐增加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对于年轻、骨折愈合良好的患者,可适当加大活动强度;而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肩部损伤。
对于男性患者,在进行主动活动时可能力量相对较大,但也要注意适度;对于有既往肩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肩周炎病史,在进行主动活动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诱发旧病复发。
2.力量和耐力训练
可进行肩部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肩部的抗阻训练。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进行肩部的外展、前平举、侧平举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控制在20-30分钟,每周进行3-4次。通过力量和耐力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对于儿童患者,不建议过早进行哑铃等抗阻训练,可选择其他适合儿童的力量训练方式;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呼吸的配合,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呼吸困难加重。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良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