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和膀胱癌有什么区别
膀胱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的膀胱癌,良性相对少见,起源不同,临床表现有别,诊断靠影像和膀胱镜等,治疗原则因良恶而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影响,膀胱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吸烟等是高危因素,有相关病史人群需定期检查。
一、概念定义
膀胱肿瘤:是指发生在膀胱部位的肿瘤,它涵盖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良性膀胱肿瘤相对少见,比如膀胱乳头状瘤等,其细胞分化较好,生长较为缓慢,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
膀胱癌:是膀胱肿瘤中最主要的类型,属于恶性肿瘤,是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病理来源
膀胱肿瘤:良性膀胱肿瘤多起源于膀胱黏膜上皮的乳头状结构,或者是间叶组织等。例如膀胱乳头状瘤起源于尿路上皮,呈乳头状生长。
膀胱癌:绝大多数膀胱癌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也就是移行细胞,另外还有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少见类型,分别起源于膀胱黏膜的鳞状上皮化生部位或腺上皮部位等。
三、临床表现
膀胱肿瘤:良性膀胱肿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血尿,但一般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出血量相对较少,有的患者可能会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等,但相对较轻。
膀胱癌:早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有的患者血尿可自行停止,但容易复发。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或侵犯膀胱周围组织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肿瘤阻塞输尿管开口,还可引起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贫血、下腹部肿块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膀胱肿瘤: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占位病变,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膀胱壁深层的病变可能显示不清;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膀胱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MRI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帮助,尤其对膀胱壁肌层浸润情况的判断更准确。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肿瘤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良性膀胱肿瘤在膀胱镜下一般表现为有蒂或无蒂的乳头状肿物,表面光滑;
膀胱癌:
同样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初步判断肿瘤情况:
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膀胱癌的金标准,通过膀胱镜观察到膀胱内的肿瘤病灶后,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是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还是腺癌等具体病理类型,同时能判断肿瘤的分化程度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五、治疗原则
膀胱肿瘤:
良性膀胱肿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预后较好,通常不需要后续的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等监测有无复发。
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常需要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如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药物灌注,目的是预防肿瘤复发。对于一些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能需要辅助膀胱内免疫治疗,如卡介苗灌注等。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通常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切除膀胱以及周围可能受累的组织,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辅助性的化疗,如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等。对于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治疗,如放疗、化疗等缓解症状。
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膀胱肿瘤和膀胱癌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膀胱癌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的概率增加,患癌风险升高;而良性膀胱肿瘤各年龄段都有发生,但相对来说在中青年中也可能出现。
性别:膀胱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4:1,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从事某些化工行业等职业时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相对较多;而良性膀胱肿瘤男女发病差异相对没有那么显著。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是膀胱癌明确的高危因素,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发病风险增加2-4倍,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等可通过尿液排泄到膀胱,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导致癌变;而良性膀胱肿瘤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相对不那么明确,但长期的慢性膀胱炎等炎症刺激可能与部分良性膀胱肿瘤的发生有关,比如慢性膀胱炎可能导致膀胱黏膜乳头状增生等。
病史:有膀胱慢性炎症病史、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等职业暴露史的人群,无论是膀胱肿瘤还是膀胱癌的发病风险都可能增加。例如长期接触染料、橡胶塑料等行业的工人,患膀胱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对于有这些病史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膀胱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膀胱肿瘤或膀胱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