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鼻息肉怎么办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过敏、遗传、解剖因素;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诊断靠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手术(鼻内镜下切除,术后巩固);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感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一、鼻息肉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其常见病因包括:
感染因素:慢性鼻窦炎的长期炎症刺激,如细菌、病毒感染等,可导致鼻黏膜水肿、增生形成息肉,儿童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相对更容易受此影响,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感染的抵御能力较弱。
过敏因素:变应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发生Ⅰ型变态反应,引起鼻黏膜水肿、渗出,长期可促使鼻息肉形成,过敏体质者无论年龄、性别,均可能因频繁接触过敏原而患病风险增加,如花粉症患者在花粉季易发病。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鼻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鼻息肉的发生相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若家族中有鼻息肉患者,个体患病几率可能相对升高。
解剖因素: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常,如中鼻道狭窄、钩突肥大等,可影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黏膜易发生炎症反应并逐渐形成息肉,不同年龄人群因生长发育差异,解剖结构可能存在一定不同,从而影响发病几率。
二、鼻息肉的主要症状表现
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息肉逐渐增大可完全阻塞鼻腔,引起持续性鼻塞,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腔声音异常、张口呼吸等,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成人则会明显感觉通气不畅,尤其在夜间睡眠时可能因鼻塞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流涕:多为清涕,若合并感染可出现脓涕,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打喷嚏等症状,儿童患者流涕可能被家长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而忽视。
嗅觉减退:息肉堵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不同年龄人群对嗅觉减退的感知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较难准确表达嗅觉变化,而成人能明显察觉嗅觉方面的异常。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多为鼻窦区域闷痛,与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导致鼻窦内分泌物引流不畅,引起鼻窦压力变化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头痛表述可能不清晰,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等。
三、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鼻腔内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能清晰看到中鼻道及鼻窦内的情况,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需在专业医护人员轻柔操作下进行,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成人可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能更清晰地显示鼻息肉病变的范围,了解鼻窦内是否有病变累及,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应尽量采取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影响。
四、鼻息肉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缩小息肉体积,儿童和成人都可使用,但儿童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且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嘱;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抗生素:若合并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证据时,成人和儿童(需根据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可能会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息肉较大影响呼吸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通过内镜技术精准切除息肉组织,改善鼻腔通气引流。儿童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成人手术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等综合决定。
术后还需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巩固治疗,降低复发几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术后都要遵循医嘱进行后续治疗和定期复查。
五、鼻息肉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者要明确自身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在相应季节或环境中采取防护措施,如花粉季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儿童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家长需做好家居环境的清洁等工作。
预防感染: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儿童冲洗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调整需符合其生长发育或身体状况需求,如儿童要保证充足营养和合理作息,成人要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复查: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都要定期复查,观察鼻腔恢复情况,以及时发现复发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复查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成人要重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