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粉碎性骨折怎么治
小腿粉碎性骨折需先急诊处理,包括评估生命体征、抗休克及简单外固定;手术时机根据全身情况、局部软组织等综合判断,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早期抬高患肢、关节主动活动和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加强肌肉力量和部分负重,后期全面功能康复;需预防处理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同人群康复及预防处理有差异。
一、急诊处理
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首先需进行急诊处理,包括评估生命体征,若有休克等情况需先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要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的外固定,如使用夹板等,以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
一般来说,在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应尽早进行手术。对于大多数患者,伤后3-7天内手术较为适宜,但具体还需根据患者的局部情况,如软组织条件等综合判断。如果软组织损伤严重,可能需要延迟手术,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进行。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手术时机的选择相对更灵活,但也需尽快处理以恢复肢体功能。老年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适当调整手术时机,但也应在条件允许下尽早手术以促进康复。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小腿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将骨折块准确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良好的骨折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率较高,且肢体功能恢复较好。
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对于一些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粉碎程度高的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也是一种选择。外固定支架通过体外的钢针固定骨折端,操作相对简单,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控制感染等并发症。但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稳定性相对内固定稍差,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主要进行患肢的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活动等,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家长协助其进行合适的关节活动,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老年患者则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活动,避免因活动不当引起其他并发症。
可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天练习3-4次,每次每组收缩5-10秒,共10-15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助力的关节活动。例如,在骨折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活动幅度逐渐增大,但要避免暴力活动。
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可进行一些抗阻的肌肉收缩练习,但要注意阻力不宜过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准。同时,可开始部分负重练习,如使用拐杖等辅助下的部分负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当骨折愈合良好后,可进行全面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行走训练、平衡训练等。逐渐增加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年轻且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活动水平,而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更缓慢、渐进的康复过程。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感染
小腿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端暴露、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有发生感染的风险。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定期换药。对于儿童患者,更要加强护理,防止伤口污染。如果发生感染,需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抗生素等。
2.深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如肌肉收缩等促进血液回流,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有血栓病史的患者等,更要加强预防措施。
3.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小腿粉碎性骨折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相对较高。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果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迹象,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再次手术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儿童患者,其自身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也需要关注营养等因素对愈合的影响;老年患者则可能需要更关注整体营养状态及基础疾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