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有几种
肝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病(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等)、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药物性肝病以及其他肝病(肝硬化、肝衰竭),分别有不同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
一、病毒性肝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及青少年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起病急,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康复,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慢性乙型肝炎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全球约有2.57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各年龄均可感染,多数患者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易转为慢性,慢性丙型肝炎也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全球约有1.7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4.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可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重叠感染时易导致病情加重,向慢性化发展。
5.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见于成年人,流行特点常与水源污染有关,潜伏期为10-60天,临床症状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流产、死胎发生率较高。
二、脂肪性肝病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因素相关,好发于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等,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一般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约为20%-30%,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可高达70%-80%。
2.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饮酒量和饮酒持续时间是重要影响因素,男性每周饮酒折合乙醇量>40g,女性>20g,持续5年以上易患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饮酒量增加和饮酒时间延长,可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长期大量饮酒者中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较高。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等有关,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和40-60岁两个年龄段,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乏力、黄疸、肝硬化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异常。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多见于中年女性,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瘙痒、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等。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多见于男性,可累及肝内外胆管,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瘙痒等,病情进展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等。
四、遗传代谢性肝病
1.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大脑等组织沉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如肝炎、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角膜K-F环等。
2.血色病:是一种铁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HFE基因等突变导致铁过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铁沉积在肝脏可引起肝大、肝硬化,沉积在胰腺可导致糖尿病,沉积在心脏可引起心肌病等。
五、药物性肝病
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与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个体差异等有关,常见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包括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等,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等。
六、其他肝病
1.肝硬化: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晚期的共同病理表现,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长期不愈均可发展为肝硬化,病理上表现为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等,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
2.肝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