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患者该如何的进行护理
肝性脑病护理需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及心理护理多方面进行,包括密切监测意识、神经体征、生命体征,根据分期调整蛋白质摄入等饮食管理,采取防跌倒坠床、气道保护等安全措施,预防感染、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并给予支持。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监测:密切观察肝性脑病患者的意识变化,通过Glasgow昏迷评分等工具动态评估。不同阶段患者意识状态不同,如前驱期可能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昏迷前期会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等,昏睡期及昏迷期意识障碍程度加深,及时发现意识变化有助于早期干预。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细致观察其精神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意识变化可能更隐匿,需加强关注。
2.神经系统体征观察:留意患者有无扑翼样震颤、腱反射异常等神经系统体征。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较特征性的表现,腱反射改变也能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些体征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老年患者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可能影响体征的典型性判断。
3.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因肝功能衰竭等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异常可能提示感染等并发症,血压波动可能与循环功能不稳定有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生命体征的监测更为重要,需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二、饮食护理
1.蛋白质摄入管理:根据肝性脑病分期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急性期应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少氨的产生;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但应以植物蛋白为主,因其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产氨少。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合理调整;老年患者蛋白质需求相对减少且消化功能可能减弱,更要谨慎调整蛋白质摄入种类和量。
2.热量供应:保证足够热量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可通过给予米粥、面条等食物提供能量,维持患者基础代谢需求。热量供应不足时,机体蛋白分解增加,会加重氨的产生,影响病情。不同年龄患者对热量的需求不同,儿童生长快需求相对高,老年患者基础代谢低需求相对少,但都要确保热量供应充足且合理。
3.维生素与电解质补充: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及电解质,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电解质平衡对维持神经肌肉功能等至关重要。对于有特殊饮食限制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吸收不良,需更精准地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
三、安全护理
1.防跌倒、坠床:患者如有意识障碍或行动不便,应采取防护措施,如加床栏、使用约束带(需合理使用,避免造成损伤)。儿童患者活动好动且自我保护能力差,更要加强防护,防止因意识改变或肢体不协调发生跌倒、坠床;老年患者骨骼脆弱,一旦发生跌倒等可能导致严重骨折等并发症,需特别注意环境安全,如地面保持干燥、通道无障碍物等。
2.气道保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对于有呼吸抑制等情况的患者,必要时准备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儿童患者气道相对狭窄,误吸风险更高,需密切关注呼吸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情况,更要做好气道管理。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感染预防: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预防压疮;注意口腔护理,减少口腔感染机会。肝性脑病患者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儿童皮肤娇嫩,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都要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同时,注意病房环境清洁,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2.肝肾综合征预防:密切观察患者尿量、肾功能等变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并发肝肾综合征,需关注相关指标。对于有基础肝肾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肾病等,要格外谨慎用药和监测。
3.消化道出血预防: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合并消化道出血,需加强监测。儿童患者消化道出血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观察;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而被掩盖,更要提高警惕。
五、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安慰和鼓励。儿童患者可能因疾病痛苦产生恐惧情绪,需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预后担忧而情绪低落,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心理疏导。
2.家属沟通与指导:向患者家属讲解病情和护理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共同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要让家属了解如何在日常护理中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