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和肛窦炎有什区别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有不同症状表现,病因涉及解剖、排便、饮食等多方面,检查有视诊、指诊、镜检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发病在肛窦,有坠胀、疼痛等症状,病因与感染、损伤、阻塞有关,检查靠指诊和镜检,治疗也分保守和手术,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影响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2.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部位在肛窦,肛窦是直肠肛管结合部的一组陷入直肠黏膜的小隐窝,呈开口向上的漏斗状。
二、症状表现
1.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肿物脱出,初期肿物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有的患者可伴有肛门坠胀感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伴有疼痛,其疼痛较剧烈,行走、排便等均会加重疼痛。
混合痔:可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如便血、肿物脱出、疼痛、瘙痒等。
2.肛窦炎
主要症状为肛门部坠胀感,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隐窝,可出现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尾骨部,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少量黏液或血性分泌物自肛门流出,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
三、病因
1.痔疮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淤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间过长、久坐久蹲、排便时用力屏气等,可导致肛门直肠部充血,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
饮食因素:长期饮酒或嗜食辛辣食物等,可刺激肛门直肠部黏膜,使局部充血,诱发痔疮。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肛门直肠部的组织逐渐松弛,静脉容易扩张,痔疮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妊娠与分娩:妊娠期间,盆腔静脉受压,回流受阻,容易诱发痔疮,分娩时用力过度可导致肛管周围静脉丛瘀血、肿大,引发痔疮。
2.肛窦炎
感染因素:大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可经肛窦腺管侵入肛窦,引发炎症。
损伤因素:粪便干结、过硬,或肛门异物等可损伤肛窦,导致细菌入侵而引发炎症。
肛腺阻塞:肛窦的开口向上,粪便易进入肛窦引起阻塞,进而导致感染,引发肛窦炎。
四、检查方法
1.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的肿物、内痔脱出等情况。
直肠指诊:医生将手指插入直肠,可触摸到内痔的位置、大小、质地等,同时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肛窦炎等情况,能清晰看到肛窦、直肠黏膜的病变。
2.肛窦炎
肛门指诊:医生手指触摸肛窦时,可感觉到肛窦部位有压痛,有时可摸到变硬的肛窦或凹陷。
肛门镜检查:通过肛门镜可直接观察肛窦有无充血、水肿、凹陷,有无脓性分泌物等。
五、治疗原则
1.痔疮
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期痔疮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坐浴(常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局部用药(如栓剂、膏剂等,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改善排便习惯(如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外痔血栓形成疼痛剧烈等,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2.肛窦炎
保守治疗:包括坐浴(同样可采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局部应用消炎栓剂或膏剂(如抗生素栓剂等,可起到消炎作用)、口服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等,同时要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反复发作的肛窦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窦切开术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痔疮和肛窦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妊娠期女性痔疮的发病风险较高,需特别注意孕期的肛门护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痔疮或肛窦炎时需更关注身体耐受情况;有长期便秘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痔疮和肛窦炎,需重点调整排便习惯来预防和辅助治疗相关疾病。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患肛窦炎等疾病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优先考虑保守治疗且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不适反应,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