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是什么
中耳乳突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和全身因素,临床表现有耳部症状(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和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用抗感染、局部及手术治疗,慢性用局部及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中耳乳突炎的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多为细菌感染引起。乳突是颞骨内的含气骨质结构,与中耳相通,当中耳发生炎症时,可蔓延至乳突,引发乳突的炎症反应。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通常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细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进而蔓延至乳突。例如,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乳突,引发炎症。
2.全身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中耳乳突炎的发病风险,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感染;营养不良的人群,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相对较弱,也较易患病。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耳部症状
耳痛: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多有明显耳痛,可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耳痛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耳部隐痛或不适感。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出现哭闹、抓耳等表现。
听力下降:炎症导致中耳传音结构受到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急性发病时,听力下降可能在短时间内较为明显;慢性患者则是逐渐出现听力减退。
耳流脓:急性中耳乳突炎穿孔后可出现耳流脓,初期脓液可能较稀薄,随着病情发展,脓液可变得黏稠;慢性中耳乳突炎也常有耳流脓的症状,脓液可为脓性、黏液性或黏脓性。
2.全身症状: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可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慢性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或无明显全身症状,但长期耳流脓可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营养不良表现。
(二)体征
1.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穿孔处有脓液搏动性溢出。乳突部皮肤可有红肿,乳突区有压痛。
2.影像学检查:乳突X线或CT检查可见乳突气房模糊、混浊,气房间隔模糊或消失等炎性改变。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耳部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的发生时间及变化情况,以及既往有无耳部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耳部,观察鼓膜情况、乳突部有无红肿及压痛等。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
2.影像学检查:如前所述,乳突X线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乳突内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1.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2.局部治疗:耳部流脓时,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滴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3.手术治疗:如果经保守治疗无效,乳突内炎症继续发展,出现骨膜下脓肿等并发症时,需行乳突切开术,引流脓液,通畅引流。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1.局部治疗:保持外耳道清洁,可定期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然后滴用抗生素滴耳液。对于鼓膜穿孔者,可根据情况考虑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以改善听力和防止中耳反复感染。
2.手术治疗:如果存在胆脂瘤等病变,需行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患中耳乳突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选用,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耳毒性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耳部症状等,一旦出现病情加重,及时就医。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避免儿童污水入耳,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二)成年人
成年人患中耳乳突炎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按照疗程用药,确保感染得到彻底控制。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中耳乳突炎时,往往机体抵抗力较弱,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抗生素的选用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