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肿大
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肿大在定义、解剖位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区别,腺样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炎症等可致其病理性增生肥大,有相应症状及诊断、治疗方式;扁桃体通常指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可致其肿大,也有相应表现、诊断及治疗办法,儿童和成年人群各有不同注意要点,需综合评估处理。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1.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在儿童时期会增生肥大,一般6-7岁时达到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当腺样体因炎症等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并引起相应症状时,称为腺样体肥大。
2.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通常所说的扁桃体肿大一般指腭扁桃体肿大,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扁桃体窝内,扁桃体肿大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儿童时期多为生理性肥大,成年后多为反复炎症刺激导致的病理性肿大。
二、病因
1.腺样体肥大病因:主要与反复的鼻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刺激有关,炎症反复刺激使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此外,过敏反应也可能导致腺样体组织增生,从而引起腺样体肥大。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相关炎症。
2.扁桃体肿大病因: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是导致扁桃体肿大的主要原因,病原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侵入扁桃体后,引起扁桃体的炎症反应,若治疗不彻底,易转为慢性炎症,导致扁桃体增生、肿大。另外,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如咽炎、鼻炎等炎症波及扁桃体,也可引起扁桃体肿大。
三、临床表现
1.腺样体肥大临床表现:儿童腺样体肥大可出现鼻塞、流涕,由于鼻塞可导致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还可伴有听力减退、耳鸣,这是由于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所致。患儿还可能出现夜间睡眠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2.扁桃体肿大临床表现:急性扁桃体肿大时,患儿可出现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还可伴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慢性扁桃体肿大时,患儿可出现咽部异物感、刺激性咳嗽,扁桃体隐窝内可潴留干酪样腐败物,可引起口臭。
四、诊断方法
1.腺样体肥大诊断:可通过鼻咽镜检查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形态及位置;鼻咽侧位X线片或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腺样体的增生程度,测量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从而辅助诊断腺样体肥大。例如,当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比值≥0.6时,多提示腺样体肥大。
2.扁桃体肿大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医生检查口咽部时可见扁桃体大小,急性扁桃体肿大时扁桃体充血明显,慢性扁桃体肿大时扁桃体表面可见瘢痕、凹凸不平,隐窝口有黄白色干酪样物堵塞。同时,可结合血常规检查,急性扁桃体炎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五、治疗原则
1.腺样体肥大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等。若保守治疗无效,且腺样体肥大已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严重的鼻塞、睡眠呼吸暂停等,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腺样体切除术。
2.扁桃体肿大治疗:急性扁桃体肿大时,首先采取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若扁桃体肿大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4-5次以上,或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则在炎症消退后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儿童时期是腺样体和扁桃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腺样体肥大会影响儿童的呼吸、睡眠和面部发育,因此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肿大需密切关注。在治疗方面,儿童腺样体肥大保守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对于扁桃体肿大,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时要及时、规范抗感染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扁桃体肿大。
2.成年人群:成年后腺样体多已萎缩,若出现扁桃体肿大多为病理性,成年人群扁桃体肿大手术治疗后要注意术后创面的护理,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成年人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用嗓等,减少扁桃体炎症的复发。
总之,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肿大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