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什么意思
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接触后经免疫机制引发鼻塞、流涕等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免疫治疗等控制,不同人群需依自身情况应对以控症状提生活质量
过敏原相关情况
常见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等。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在花粉传播季节,空气中弥漫的花粉颗粒容易成为过敏原)、尘螨(在居家环境中,尘螨及其排泄物是常见过敏原,尤其在湿度较高、通风不佳的室内容易滋生)、动物皮屑(饲养宠物的家庭中,宠物的皮屑可成为过敏原)等;食物性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部分人群食用后可引发过敏性鼻炎相关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接触的过敏原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对尘螨、某些食物过敏原敏感,而成年人可能对花粉等过敏原反应更明显。
过敏原接触与发病机制:当过敏原进入过敏体质个体的鼻腔后,会被鼻黏膜中的抗原呈递细胞捕获,这些细胞将过敏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Th细胞),Th细胞进一步分化为Th2细胞,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IgE,IgE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和鼻黏膜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主要有阵发性喷嚏,多在晨起或接触过敏原后发作,可连续数个甚至数十个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不受控制地从鼻腔流出;鼻痒,患者常感觉鼻腔内有蚁行感等不适;鼻塞,轻重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揉鼻、吸鼻等动作来缓解不适;成年人症状相对更典型,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表现有所不同。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这是因为眼部与鼻部通过鼻泪管相通,炎症可累及眼部;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喉痒、咳嗽等症状。
诊断相关要点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与接触过敏原的关系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特定季节(如花粉季节)症状明显加重,是否接触某些特定物质后症状发作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询问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向家长详细了解其日常表现和接触情况;成年人则可直接询问自身情况。
体格检查: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水肿明显,鼻腔内有大量清水样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是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之一,通过在上臂皮肤点刺常见过敏原提取物,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一般在15-20分钟内可观察结果,阳性结果提示患者对相应过敏原过敏,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若特异性IgE水平升高,提示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其准确性相对较高,尤其对于不能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的患者(如皮肤处于急性期、服用抗组胺药物影响结果等情况)可选择该检测方法。
治疗与预防相关
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尤其是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防螨寝具等减少尘螨接触;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等。不同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接触过敏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避免措施,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营造无过敏原的生活环境,成年人则需更主动地关注自身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并采取防范。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能有效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等,也可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能减轻炎症反应。但需要注意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存在的禁忌等情况,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考虑其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虽然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要明确不同人群用药的基本注意方向)。
免疫治疗: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症状。但免疫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与过敏原接触密切相关的鼻黏膜炎症性疾病,通过了解其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相关内容,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管理,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